《善导祖师的净土思想》第11讲:圣道与净土──道绰大师判“圣净二门”而舍圣道归净土

第11讲:圣道与净土──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(一) 净宗师父2006年9月27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 好!请放掌。 【看破】 善导祖师的机法两

第11讲:圣道与净土──道绰大师判“圣净二门”而舍圣道归净土(一) 

净宗法师2006年9月27日讲于长春般若寺

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

好!请放掌。

【看破】 

善导祖师的机法两种深信,让我们对净土门建立一个正确的信仰。我们既不自卑自下,也不傲慢自胜、好高骛远,就是很实在地以我们这样的根机来念佛。老老实实的:“我既然是一个愚劣的凡夫,阿弥陀佛不嫌弃,我深信这一点,就自甘凡愚,甘心这一点来念佛”。所以讲,不自苦自恼,不要妄攀高机,认为说:“我可能是一个很殊胜、现生能得念佛三昧,得不到三昧也能得清净心”,如果把这些作为自己的一个奋斗、争取的目标──当然自己审量自己的根机了,如果达不到产生苦恼,由此苦恼又产生怀疑、担心和恐惧,这个就大可不必了。就是说,我们本来就是如此,把自己这一点看清楚。

也谈到说“看破、放下、随缘、自在、念佛”。什么叫“看破”呢?看破我们本身、看透我们自己是“无有出离之缘”这样的人,烦恼具足、善根薄少、流转三界、不出火宅,“我是这样的人”,把这点看透彻、看清楚、看明了,这样,我们就舍掉它,舍弃自身,不在自己身上找答案,因为我们身上找不到答案。不在自己身上找,说:“我有能力解决我的生死。”这样,眼睛就看向阿弥陀佛那一边。

像我们办事一样,比如说这件事情我拜托给张三来做,张三有能力没能力,我就要考察他、要顾虑他。我不请张三来做的话,张三有能力没有能力跟这件事情没有关系。

现在来讲,就往生这件事情,我们完全拜托给阿弥陀佛,仰承阿弥陀佛,我们不靠我们自己,我们舍弃了自身。既然不靠自身的话,它有能力、没有能力,它有妄想、没有妄想,和它了无相干,跟我们本身能不能达成往生,没有任何关系。我们就是单念这句名号,从早到晚,想到的是完全仰靠阿弥陀佛,所以,全看佛这一边,“阿弥陀佛有这个能力救度我,那我就能往生”。所以,自己这一边,等于就死了,打死了自己。大家要舍得死,不要不舍得死,死了这个妄想心。

我所讲的这些,都是我们妄心用事,很多人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契入口,妄心用事,也是用一般法门那种观念……但是也没有理解,比如讲禅、密这些法门,这些圣道修行的法门,它所讲的都不是指我们这个妄心,也都是让我们在真心上面来用,真心、真性。结果我们因为没有悟到真心真性,把这个妄心就当作是真心,这个叫认贼作父,你修什么法门都不能成就。不过,圣道法门是要看破这一点,找到自己的真心真性,然后从性起修。

净土法门,看破这一点,我不能开悟,我转移、我移向六字名号,这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彻底觉悟了、圆满实相了。所以是舍了自己这一颗妄心用事,完全归投于佛的愿力。

这两个可以讲是根本不矛盾的。不过,入手点具有方便和困难──难易有很大的差距,有的适合我们,有的不适合我们。

几天以来,我们讲法,大家听闻,所破斥的都是我们不要执着自己、妄心这一方面,说“我要达到怎样、怎样,我个人要修到如何、如何……”这个都是虚妄的。就是以我们这样众生的一个根机,你就咬定这句南无阿弥陀佛,自然就被阿弥陀佛的愿力牵引,往生极乐世界

这是机法两种深信对我们在修持实践当中的启发,也就是:我们甘守凡愚,老实念佛,不自苦自恼,不好高骛远,能行多少走多少。阿弥陀佛这个“乃至十念”、“一向专念”是没有固定标准的,广大无边、很有弹性的数字,“乃至十念”是很有弹性的,乃至出家人,乃至在家人,都可以;乃至清净心念佛,乃至你没有清净心念佛,都可以;乃至有智慧,乃至无智慧;乃至有功夫,乃至没功夫……所以,它是一个弹性词,它才能够包容万机。如果它是固定到某一种,“一定要这样”,他说“一定要清净心十念才可以往生”──阿弥陀佛没有这样讲,他说“乃至十念”,他没有说“括弧,清净心十念”。这个“乃至”就包含了万机,所有一切根机,就你根机所能够做得到的,你能够念念不舍、相继念佛,都叫“乃至十念”。

善导祖师解释的“乃至十念”:是“上尽一形,下收十念”。就是我们遇到这个法门深信不疑,我就一句佛号念到底,就在往生这件事情方面,全靠南无阿弥陀佛,这个叫一句佛号念到底、不改变,誓此一生,永不改变,这样就决定往生。

【放下】 

昨天也许没说明白,关于放下,也有的莲友说:“师父说净土宗放下很容易,可是我还是觉得很难放下……”

这里讲的放下,其实也就是提起来。所以,祖师不是讲嘛:“你要放下!”

“放不下……放不下怎么办?”

“放不下就提起来!”

这是什么意思呢?比如说我们为我们很多事情,比如说这个做不来,儿女的事情……你看,我不考虑能行吗?还是要考虑了;那一方面要讲修持,怎么办呢?这个“放下”有两种:

一个就是从事相上面,世间百态,你首先要看破它,知道它是生灭无常,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这个要看破,这一点你要觑破。这一点看不破,还以为多好,这样就谈不上了。净土宗愿生极乐世界,首先把这点都看破了,要能看破。

第二点放下什么呢?刚才我们上一节课所谈的,也都是放下的道理,就说“我是一个凡夫”,不要说“我凡夫怎么办?我要修成一个什么样的程度……”连这个修行的心也放下来。不要认为你能修到什么程度,你就这样子来念南无阿弥陀佛,这样就很好了,这样就够标准了,这样就符合条件了──你这样不身心自在吗?你不要去提得很高,“哎呀!我要达到什么程度,我要万事、家庭、儿女什么都不管……”,你要有本事出家就出家,既然在家,你就依你在家的身份,为人妻、为人母、为人父、为人子,士、农、工、商,你做好你的事情,来念南无阿弥陀佛,这样就可以。所以,不要提又提不起来,放又放不下去,自苦自恼。

我们是完全乘托阿弥陀佛的愿力。不要讲我们这个身心,整个娑婆世界都是我们要放下的,因为我们要求生极乐世界嘛!有什么呢?所以,它好也好、它坏也好,都不在这个妄心方面去做文章。

所以讲到说,它会打扮,“哎呀!我的主人啦”(你看,它把你叫主人,其实它是祸害我们的),“你看,我现在比较好一点了”,哎!我们被它欺骗了。所以,我们对于妄心,看破它、觑破它、放弃它,放下就是放弃,“我不指望你,我只靠阿弥陀佛”,这样我们的心就平淡、很稳当,没有谁能障碍我们。

【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】 

下面我们今天就接着学习第五讲。第五是“圣道与净土”,这是我们净土宗的第四对很重要的观念:

“圣道与净土”──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,舍圣道,归净土。

讲到这里,有必要把我们前面讲的稍微地复习一遍。我们一开始就讲到“难易二道”,难行道、易行道,这是龙树菩萨判的;底下昙鸾大师又解释为“自力与他力”,自力修行的法门和他力救度的法门;道绰大师,在这里就判为“圣道门与净土门”,圣道门就是难行道、自力法门,净土门就是易行道、靠阿弥陀佛ben愿力救度的法门,所以,这个是一脉相承。

我们讲法脉传承,这就叫法脉传承,总的宗旨、观点都一致。不过,到道绰大师的时候,他的判释比较系统、比较规范,在我们相承的祖师当中,他把净土门,作为一个单列的名相说出来,所以,我们现在就讲净土宗、净土门。我们在净土宗、净土门规范的名词之下解释的时候,就说明它是易行道、他力、佛力救度法门。

【道绰大师与《安乐集》】 

道绰大师是什么样的一位大师呢?也有必要略作介绍。

我们学净土宗,很多人都拿念佛珠,我们每个人都拿念佛珠,念佛珠的发明者就是道绰大师,知道不知道?念珠是道绰大师发明的。他当时在山西汾州这一带教人家念佛,一开始没有发明念珠,就用谷子、米粒、稻谷计数,就“一斗”──

“今天念了多少佛啊?”

“今天念了一斗佛。”

就是一斗小米粒,或者是多少,“我今天念了一斗半”──这么计数。这样子也不方便,那时候,“今天念佛念了一石佛”,我们现在听,听不懂,什么叫念“一斗佛”、“一石佛”?它是这么一个计数方法。

大师看这样不方便,就发明念佛珠,给大家拿了计数,这样比较方便。

道绰大师,他是生于北齐,也是在南北朝时候在齐国、这个时代。他离开昙鸾大师往生之后正好是二十年,离开昙鸾大师的时间不久,昙鸾大师入灭二十年之后,道绰大师就出生了。

道绰大师天性很温和,温良、谦让,善根很深厚,受到乡里百姓的赞扬。

他本身开始学的是《涅槃经》,《涅槃经》当时很风靡,所以,他讲过好几十遍的《涅槃经》。《涅槃经》是大乘经典,是很有名的一部经典(昙鸾大师是“四论”的学者,以龙树菩萨的《大智度论》等“四论”作为讲说)。道绰大师讲《涅槃经》几十遍,可见得对《涅槃经》是很有研究的。

后来,他有个机会到了昙鸾大师的石壁玄中寺(就是现在的玄中寺,在山西太原附近,玄中寺是净土宗的祖庭。在那里,我们净土宗三位有名的祖师大德,都和那里结了缘。最早的就是昙鸾,创建这个寺院),道绰大师走进去一看,了解了昙鸾大师的修行,知道昙鸾大师这么一位高德、有名望的,都最后舍了“四论”讲说,归入净土,所以,他心里很有感触,他就讲了一段话,他怎么讲呢?他讲:鸾祖和我道绰来比:

相去千里悬殊。

“昙鸾大师的智慧,跟我相比,那就相差得天差地别了。”

尚且舍掉“四论”讲说,

回转自力修行。

将《大智度论》、《中论》、《百论》这些是圣道门修行的、开发自己智慧的,他舍掉了,然后回转过来,不靠自力修行,而靠阿弥陀佛ben愿,求生西方净土,所以,“尚转自力修行”。

唯信弥陀ben愿,

称佛名号,已见往生。

好,他已经往生西方了。

传记记载很明确:昙鸾大师往生之前,遍告四野,道俗四众弟子好几百人都来给他送行。自己端着香炉,念着佛,大众都能看见……或者听到天乐盈空,也有见到诸佛菩萨,拿着幡花宝盖来迎接,所以是很有影响。昙鸾大师这么一位人物“尚且回转自力,唯信ben愿,已见往生”。

况我小子,所知所解,

何足为多,而恃此为德!

“何况我这么一个末流、下劣的小子,我所知、所学的很浅陋,还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?可以作为依怙的呢?”

他也是非常有净土的缘,一见到昙鸾大师如此,当下就仿效前贤,自己就舍掉了、不再讲《涅槃经》了。他回想自己,以前虽然讲大乘空观,但多数都在教理方面,很少落实在行动之上。现在就踏踏实实来念佛。

道绰大师,至此后,相传讲说《观经》两百遍。这个数字我们都很难想象──他一生讲这部《观无量寿经》讲过两百遍,以前还讲过几十部《涅槃经》。大概从几十岁,比如从四十岁、就算他讲四十年,一年得讲五部《观经》,如果三十年的话,一年都得讲七部,所以,他是经常讲。

我们近代的印光大师也很赞叹道绰大师,他讲:绰公大师很慈悲、很怜悯,专讲净土法门,这一部《观经》讲两百遍。

现在的法师都没有这样的一种道风,什么都讲,他们不是为了众生的利益,不是为了慈悲众生,以为“我如果只讲这一经,人家就觉得我智慧不够发达,'你就懂这一部经,其它不懂’”,所以,为了争门面、好看,不顾及众生利益,什么都讲。

道绰大师真正的慈悲众生,反复讲,一部《观经》讲两百遍。

道绰大师的《安乐集》(他的著作,流传在世的最著名的著作,也是我们净土宗相承的论著,就是《安乐集》),《安乐集》,“安乐”两个字就是指西方极乐世界,是综合各部经教当中能够劝发我们起信心、破除我们疑惑、让我们能够安住在弥陀誓愿、专心念佛之上,往生西方净土。综合各部经典,有关于劝发我们求生净土、专称名号的经文,然后加入自己少少的一些评语、注释,成为这部著作,叫《安乐集》。

道绰大师这里面也有几点,讲他的经历。说讲《观经》的时候,曾经有僧人入定当中看到道绰大师念的佛,他的数字达到多少呢?像七宝山那么多。

道绰大师每天念佛七万遍。道绰大师在那里劝化大家念佛,七岁以上的小孩子都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。

玄中寺我去过一次,那个地方交通可以讲很不方便,到现在都算不方便,崇山峻岭,现在是修了路进去。古代的祖师弘法,我们就难以测度,他怎么把这个庙子一下建到深山老林里边?“你这样不是不方便吗?”但是结果,他反而能够弘化得很广泛。而且说道绰大师讲完《观经》(经常讲经,许多人来听,听完之后),说念佛之声“声震山谷”。因为我有看到这一段,所以我去那里就看看,玄中寺那个山谷,哎呀!那个山谷很雄伟、很大。我就能想象出道绰大师当时在这里的时候,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这个山谷里边,道绰大师一讲完法,大家都念南无阿弥陀佛,声震山谷、很壮观!

唐贞观三年四月八日,

道绰禅师预知往生时至,

通告缁俗弟子,

闻而赴者,满于山寺。

很早他就跟大家讲说:“我要往生了。”这样也是一样,出家、在家人都来了,结果看见什么呢?

咸见昙鸾大师在七宝船上。

昙鸾大师驾乘西方七宝船来了,大家都看到。告诉道绰大师怎么讲呢?

汝净土堂成,

但余报未尽耳!

“你呀,在极乐世界净土那个讲堂、宿舍都完全搞好了(就是说你往生已定了),不过你在这个世间的余报还没有尽,你还有弘化、度众生的任务,还有事做。”讲了之后,就看见──

化佛住空,天花下散,

男女等以裙襟承之,

人人皆得,其色鲜白,薄滑可爱。

讲完之后,化佛和天女就在上面散花。结果大家都把衣服拿起来,都来接(如果我们在这里讲、散花,可能大家都跑出去了,“哎呀!我也接一点点”)。这个花,非常的好,色泽很艳丽、很柔软,非常可爱,很多人都接到。

众乃惊叹,大生信服。

这样大家没有不信服的,即使原来不信的人,也改转邪见,相信道绰大师的劝化。

等到七十岁的时候,道绰大师忽然又长了新的牙齿。七十岁,老的牙齿掉落,然后换新牙齿,这个是很奇特的。色身更加的康健,容色焕发。

道绰大师是在八十四岁的时候往生的。往生之前,精神非常明爽。

在当时的时候(唐朝),声隆远播,他在山西弘法,道声远播到了西安──长安城里面,所以,帝王都来皈依,很亲近、很崇仰──这么一位很有名的净土宗的大师。

善导祖师就是道绰大师的弟子,是他亲自面教的弟子。善导祖师二十几岁,就到了石壁玄中寺,来拜道绰大师为师父。所以这个法脉是很亲的。

【圣净分判】 

道绰大师的著作《安乐集》当中,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一段叫作“圣净分判”,这一段文稍微长一点,解释起来要花点时间。

这段文,道绰大师是以一种问答的方式,和龙树菩萨的“难易二道”一样,龙树菩萨“难易二道”也是问。这是菩萨、祖师慈悲我们,我们自己问不出来,他自问自答。“难易二道”就说了:“哎呀!修得阿鞞跋致太难了,太困难了,时间太久了,可能要堕落,我修不来啊!看看有没有易行道?能够快速、稳当达到不退转,你就给我讲易行道?”自问之后回答,先喝斥:“你这个太胆小鬼了!”然后说:“你真要听嘛,我就告诉你。”然后说:“这样、这样……我龙树也这样,我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”这是“难易二道判”问答的大概。

这里,道绰大师就起问:

问曰:

一切众生,皆有佛性,

这个大家都知道的。

远劫以来,应值多佛,

既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佛性是不生不灭的,所以,我们的过去,久远不可以用时间来衡量。在久远劫这么长的时间,我们或者是投胎做人、做猪、做马、做狗、做羊,六道轮回之中,既然有佛性,诸佛都出现教化众生,我们做人的时候总遇到佛法,而且,这么长的时间里面,我们遇到佛就不止一次了,可能多生多世遇到佛了,所以说“远劫以来,应值多佛”,“值”就是值遇,从道理推断,应该遇到了很多佛,对不对?大家今天能到这个讲堂来闻法,那根本不是说这一次才遇到佛法,确实是远劫以来多次遇到了佛法。既然多次遇到了佛,佛都讲法度众生,每一尊佛都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,为什么我们(底下就提问了):

何因至今,

什么原因一直到今天──

仍自轮回生死,

不出火宅?

怎么到今天还在这里轮回呢?还不出三界火宅呢?这个问题要追根求源。善导祖师也有句话,他说:我们从过去世初发心的时候,跟很多诸佛菩萨都同时发过心的,那些诸佛菩萨难行苦行都通过了,他们都或者得了阿罗汉果,或者得了菩萨无生法忍,或者已经究竟成佛了。这等诸佛菩萨:

难行之行已过,

三祇之劫已超,

早已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了。

万德之行已成,

成了、万德圆满了。

灌顶之位已证。

得到不退转、得到十地菩萨,乃至成佛了。我们想到这一点就想说:

我身无际已来,

这是善导祖师想到我们自己:我这一个自身,从久远、没有边限的时间以来──

共他同时发愿断恶,

我们大家也不要小看了,老早以前跟这些诸佛菩萨可能在一起、一道修行过、一道发过愿。好!大家说:“众生无边誓愿度!”

我们也举手了,“众生无边誓愿度!”

“烦恼无尽誓愿断!”

“烦恼无尽誓愿断!”

“法门无量誓愿学!”

“法门无量誓愿学!”

“佛道无上誓愿成!”

“佛道无上誓愿成!”

发过愿之后,这些弥勒菩萨、观音菩萨、文殊菩萨、地藏菩萨、释迦佛……他们都修行成佛了;结果我们发了愿以后,又下来轮转,我们曾经“共他同时发愿断恶”,行菩萨道。

他竟不惜身命,

行道进位,

因圆果熟而证圣。

这些已经成佛、成菩萨的,都已经是成了佛、成菩萨了,因中圆满,证悟圣果。数量多少呢?

逾于大地微尘,

整个大地磨成粉末、磨成尘埃,比这个数量还多──一个尘埃代表一个佛菩萨,比这还多。但是反观自身:

然我等凡夫,

乃至今日,

哎呀!这么多同发愿,人家都成佛了。结果到今天,还是:

虚然流浪,

我们空空地走过,还在六道当中轮回,叫做“虚然流浪”;不仅虚然流浪,也有收获,收获了什么?

烦恼恶障,

转转增多,

虚然流浪就流浪了,反而我们的烦恼、恶业、障碍,越来越多,越来越艰苦,感到越来越苦恼,障碍越来越深重。

福慧微微,

福报、智慧很薄浅。所以,这样一想之后:

忽思忖此事,

不胜心惊悲叹者哉。

这一想完之后,心里感到很惊:“哎呀!人家都成佛了,我还在这里做凡夫”。难道说我们这无量劫的修行──请问大家,这无量劫里面的修行,没有一次不超过今生吗?我想可能比今生殊胜的有很多。

比如说:我们今天在座,绝大多数都是在家居士,说不定前世你做过多生的出家人,你做出家人的时候都没有解脱生死,现在成了在家人,把握会更大吗?所以,我们就在这里轮回,一世不如一世,“烦恼恶障,转转增多”,从过去推未来,还是“无有出离之缘”。道绰大师这个疑问,是代我们提出来的,代我们真正想修行的人,也代大家提出这个问题。下面,道绰大师就给出答案,他说:

依大乘圣教,

为什么我们旷劫流转生死?他依据我们大乘佛法来讲,你没有成佛是因为:

良由不得二种胜法,以排生死,

是以不出火宅。

是因为我们没有遇到两种殊胜的法门,“不得二种胜法”。这二种胜法,你遇到一种,都可以排除生死轮回。我们没有遇到一种胜法,所以不出轮回。

哪两种呢?这个就叫做“圣净二门”,道绰大师把一代佛教、把大乘佛法分成两个类别:

一谓圣道,

“圣”就是圣人的“圣”;道路的“道”。

二谓往生净土。

这样就分成两门了。说这两门法,你遇到一种,你就可以解脱生死。

前面说我们“多生多劫,应值多佛”,多佛总会讲些法门,为什么又说我们没有遇到这两种胜法呢?这里讲的,就是说我们过去虽然遇到,但是圣道法门我们根机不相应,净土法门又不产生信愿,这样遇到等于没有遇到,这样又虚然流浪了。遇到圣道法门跟你说:“你本来是佛,你可以开悟成佛。”但是我们修不来,空空流过;净土法门,你又不相信,这样,我们还要轮回。

【圣道难证】 

道绰大师分成“圣净二门”的目的,是要劝告我们归入净土一门。下面他分析说:

其圣道一种,

今时难证。

既然两门,是不是两门都让我们选择呢?道绰大师不是这个意思。他说:圣道门不行了,圣道门很难修证了。“其圣道一种,今时难证”。这个“今时”是指道绰大师的时代,离开现在已经是一千三百多年了。在一千三百多年之前,道绰大师都感叹说很难证悟,那现在是难中更难。道绰大师说“今时难证”。为什么说难证呢?他举出两点理由,然后又举出了一个经证,叫作“二由一证”。哪两点理由呢?为什么圣道法门难以修证?

一由去大圣遥远,

二由理深解微。

这个都是原文原话。第一个理由,是说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(在道绰禅师的时代,初入末法;我们现在是正在末法当中,所以这个时间),离开大圣释迦牟尼佛的正法时代、离开释迦牟尼佛灭度已经很遥远了,所以“一由去大圣遥远”。“大圣遥远”怎么就难证了?

【正、像、末三时】 

在我们佛教里边,佛法分成正、像、末三时:正法、像法和末法。那末法之后,就到了法灭时期。通途的说,正法五百年、像法一千年、末法一万年,末法一万年过后就法灭了。

什么叫正法时期呢?释迦佛成佛、住世到灭度,这前后总共五百年的时间,有教、行、证三法在世──教、行、证。“教”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教典、三藏十二部经典流传在世间,这叫有教;“行”是指有人能够按照三藏十二部教典如法地修行、有能够如法修行的人,叫做行;“证”是有依照佛的行法、以行而得证圣果的人,按照这样修行,就可以离开生死轮回,得到阿罗汉果位、得到无生法忍的果位,不在生死轮回当中。所以说有教典、有修行人、有证果的圣人,这个叫做正法时代。

正法时代,众生的根机,跟释迦牟尼佛应化的因缘很接近的人,他才能投生在正法时代。如果跟释迦牟尼佛在同时代出生,受释迦牟尼佛教化的,那更是根机成熟的人。所以,往往释迦牟尼佛当场教化众生,就有很多人得果位,因为他根机成熟了,他在正法时代。

正法时代有教、有行、有证果的圣人。时间越往下延迟,释迦牟尼佛的加持力慢慢就淡薄了,而众生的根机越来越恶劣,越来越不那么纯熟,所以就生在像法时代,乃至末法时代。我们现在属于末法时代,更加悲叹了,不过还好,比灭法时代还强。

什么叫像法时代呢?“像”就是相似的意思,相似于正法,看上去也很兴盛,像法时代就是:有教、有行、没有证果。就是在世间有三藏十二部教典流行,也有人在那里真实修行,不过,虽然修行,但是,能证圣果的非常少了,像法时代,说阿罗汉像大白天的星星一样,那太少了,所以叫做有教、有行,而缺乏证果的圣人,这叫相似于正法。

什么叫末法时代呢?末法时代有这么一个特色,叫:只有教,无行、无证。“教”就是说教典很多,你看,《法华经》、《涅槃经》……现在印刷术发达,一般寺院里面都有大藏经,三藏十二部都有,“教”还留在世间上。但是,能够按照这样的教理如实修行的人,没有了。

比如《金刚经》讲:“无人相,无我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”大家也读过,都知道;“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”;什么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;什么“心佛与众生,是三无差别”……像这些教典,我们会背得很熟,但是,我们不能够如实地落实在我们身上,这叫“有教无行”。我们也做不到无人、无我,我们也做不到空观。所以,这个叫没有修行。没有修行,底下证果更谈不上。

印光大师在《文钞》里讲:在这个时代,已经没有人开悟了;就是有人开悟了,开了悟,还是凡夫,开了悟,离开了生死还早得很,何况连开悟的人都没有?

所以,到了末法时代,叫做有教、无行、无证。

我们现在就属于末法时代,“去大圣遥远”,离开释迦牟尼佛越久,众生的根机越下劣。这是第一点难于修行圣道法门。

【理深解微】 

那么第二呢?

“理深解微”:也是根机不堪,圣道的教理讲得很深妙、很玄妙、很深奥。这个“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”,讲经的法师或许从理路上能够给你讲清楚,但是我们做不来。“理深解微”,就是你能够如实地解悟圣道门所讲的空性的道理,是非常困难的,也很少能解那么一点点,这叫“理深解微”。所以,往往大家谈空、谈有,谈多了,其实往往会偏离中道,不一定我们有正确的悟解,这样就会造罪业。

所以,由这两点理由,我们修学圣道法门很难成就。它的义理讲得很深妙,比如说“生死即涅槃,烦恼即菩提”,这话讲得多干脆、多好!但是,理是如此,我们做不到,理解也理解不来,“生死就是生死了,烦恼还是烦恼……”

由于这样的原因,圣道法门在这个时代就行不通,关键还是我们根机不行。

【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】 

所以,底下道绰大师又引用《大集月藏经》说:

我末法时中,

亿亿众生,起行修道,

未有一人得者。

说:“来到末法时代,我的弟子们起行修道,他愿意修行,想成道、得证圣果,成千上万亿那么多,但是没有一个得到圣果的。”

所谓“修行者如牛毛,得道者如牛角”,所讲的就是这个末法时代的现象。

也有人查阅大藏经,《大集经》没有这段原话。这段话,道绰大师叫“取意文”,他综合《大集经》──我们刚才所讲的三个时代,末法时代有教、无行、无证,这也是天台宗、各宗各派共同认识了。在末法时代,很少有人修行证果,所以是综合经文的意思,做解释性的表述,不是原文这样讲的。蕅益大师、印光大师都引用,虽然不是原文,但是,他讲的是佛的意思,而且讲的简洁明了,所以,后来的祖师大德,他们都是通宗通教的人,这个经都看过了,都引用这句话,反而不是引用《大集经》的原文,因为道绰大师总结得非常妙。所以,蕅益大师也好、印光大师也好,这历代的净土宗祖师大德在弘扬净土教的时候,都引用道绰大师这句原文。说:“末法时代,亿亿人起行修道,无有一人得者。”

“我们会不会碰巧碰上啊?”哎-!“哽”碰上了──瞎猫碰着死老鼠,“给我碰到了!哎呀!师父,我怎么碰到阿罗汉了?”逮上了──不可能的事情,修行不是碰。

这一点说明了:圣道法门难以修证。

底下,道绰大师的本意说出来,通过比较时代和根机来说明,只有净土法门可以修行:

当今末法,现是五浊恶世,

唯有净土一门,可通入路。

在道绰大师的时代,他都这样悲叹:“哎呀!现在已经到了末法时代了,而且我们处在五浊恶世当中,圣道门已经关闭了,我们的根机不堪,走不过去了,只有……”你看用的这个词都是很恳切的,“唯有净土一门,可通入路”。所以,到了这个时代,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圣道门的根机,道绰大师不认同这个观点。

当然,修持圣道法门的人,他可能也不认同道绰大师的观点,说:“哎呀!只要你是那个根机,末法时代照样修行!”这话讲的也不能说他错,但是,你看看事实,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现象,我们就知道社会乱相丛生,众生烦恼深重,可以讲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,所谓一代不如一代,我们这一代不如上一代,下一代还不如这一代。烦恼越来越多,五欲繁华越来越丰盛了,外有境界的诱惑;内有烦恼的逼迫。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。

我们修学佛法,要根据时代来选择。印光大师也讲了嘛!“冬葛夏裘”,还有“夏葛冬裘”。“冬葛夏裘”就错了,“葛”就是那种非常薄的衬衫,“裘”就是指裘皮大衣。冬天要穿棉袄、大衣,夏天就要穿衬衫透凉,不能把时节搞错。你生活在什么时代,就按你这个时代来选择修行法门。你生活在正法时代,你是这个根机,禅定坚固、戒律坚固、慧力坚固,你可以修行戒定慧。你生在这个末法时代了,你还羡慕,“我要能够八宗并弘,我要三无漏学,我要六度万行度众生”,这就好像来到冬天里边,还想要抖自己的架子,好像说“我身体很健壮,可以穿单衣”。天气很寒冷啊!这个时候就要加衣服了,保暖了。我们到了末法时代,环境恶劣,修行的环境恶劣,空气就像冬天很冷一样,这个时候,我们要靠阿弥陀佛温暖的棉袄把我们包起来,不要自己靠自己的身体抵抗,“我能抵抗得住”,抗不了。

时代不一样了,因缘不一样了,所谓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嘛!世间人也讲要识时务了,人家办事说“天时地利人和”了。我们看我们的修行:“天时”我们没有占上,因为我们没有生在正法时代,对不对?生在正法时代,你占上“天时”了;“地利”呢?没有得上,我们没有生在他方净土,我们生在了五浊恶世,你看看!“地利”没有;只有一个“人和”──阿弥陀佛要救度你,这一点再抓不住就完了。“天时”没有,“地利”没有,“人和”再没有,你就只有六道轮回了。所以,我们没有得到“天时”、没有得到“地利”,但是,我们抓住阿弥陀佛大愿业力,有这尊佛就好!

这尊阿弥陀佛救度,超越时间性的,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乃至法灭的时代,都可以救度众生,所以,他不受时间限制;他是遍度十方一切众生,罪恶界、五浊恶世、他方净土,通通可以救度,所以,他也没有地域的差别,所以,得到阿弥陀佛愿力救度的法门,等于三法具足。按世间讲,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都得到了。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,我们能够念南无阿弥陀佛,就可以突破这些障碍。

若非如此的话,就有很大的风险性。所以,道绰大师说:“唯有净土一门,可通入路。”这叫:唯一的通路。

【道绰大师第十八愿释】 

是故《大经》云:

得出这个结论了,又引证《无量寿经》(《无量寿经》又叫《大经》,我们净土经里有三部经典,《无量寿经》简称为《大经》,因为它比较厚,另外,它详细地讲说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所以叫《大经》;《阿弥陀经》也叫《小经》,因为比较薄,很简略,所以叫《小经》;《观无量寿经》,就叫《观经》),“是故《大经》云”。“净土一门可通入路”,是指什么路呢?哪一条道路呢?就指出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,这个净土门就是指第十八愿,这个唯一的通路,就是指念佛这一条道路。所以底下说:

若有众生,纵令一生造恶,

临命终时,十念相续,称我名号,

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

这个也叫做“取意文”。所以,作为大师,他们解释经文很简略,但是,简略当中很有概括性,而且能够切中要害。比如这段经文,第十八愿的愿文说:“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”,这里他没有说“十方众生”,他说:“若有众生,纵令一生造恶,临命终时,十念相续。”

也有人就有疑问了:“哎呀!道绰大师这个解释不正确!经典里面没有讲'一生造恶’,为什么你这样讲啊?”道绰大师,他是引用《观经》里边的……取了《观经》下品三生的人,《观经》下辈三品都是一辈子造恶的根机,十恶、破戒、五逆,这里道绰大师为了点明“十方众生”到底是什么样的众生,因为如果不说明的话,我们一般人看到这样的愿文,会觉得说:“十方众生,对!对!对!是指那个有修行的、没有造恶的,是指那个精进勇猛的、上根利智的人,他才可以往生”。道绰大师知道我们有这个疑惑心,专门把《观经》下品这样造恶众生提出来,来作为十方众生的一个典型代表,说:这十方众生,就是以这样的众生作为救度对象,如果这样的众生能救得起来,那没有一个救不起来。所以,是举这个最差的众生。

就好像我们要赞叹一个医生一样,这个医生大病小病都可以治,但是,如果我们赞叹他医术高明,我们给一个奖旗,“妙手回春”,我们就要说:“哎呀!我这个病怎么严重,怎么样的各大医院看不好,然后你给我看好了。”这个才能赞叹。就是拿最重的病,来反显他医术的高明。

这里道绰大师就是以十方众生里边最恶的、临终的、没遇到佛法的、念佛很少的、几乎没有修持的这么一个众生,来显示阿弥陀佛救度广大无边、一个不漏。所以,“十方众生”,他的解释更加巧妙,才真正包含了十方众生。

如果按照我们的理解,“哎呀!'十方众生’,是指那个上根利智、勇猛修行的人”,那个就不叫“十方众生”了,漏掉了下根之人!

所以,道绰大师在这里就引用《观经》来说明,把《观经》和《无量寿经》综合在一起,这是净土三部经一味的宗旨。

“纵令一生造恶”:“纵令”两个字也很有意思,说:“即使你、假设十方众生,即使你一生造恶了,何况你如果不是一生造恶的,更加可以得救!”有这么一个意味;“纵使你到了临终的时候(叫临命终时)才遇到这个法门,都可以得救!何况你平时就遇到这个法门,那更可以得救!”所以是拿这个一生造恶、直到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的人,只念了十句佛,就是“纵使你是十念相续,称我名号”,十念: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,十句。“纵使你只有十念相续,你都可以(称我名号──十念相续,称我名号),都可以往生”,何况你是念念相续、远远不止十念的人!

所以,这一段,“纵令”两个字就有三重比较:

第一、纵令一生造恶,反显一生行善,更可以往生;

第二、纵令临终遇到这个法门,反显我们平时遇到这个法门,更可以往生;

第三、纵令你只是十念相续,反显我们念念相续,更可以往生!

大家不要误解说:“哎呀!只有临终的时候,念的那一句佛、临终一念才管用。”这个就错了。

道绰大师的解释是:即使你临终一念、十念都可以往生,何况你平时行善、多念、念念相续呢?岂不是更可以往生吗?就是“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”。

这个就是大师,他解释经文的妙处。

【】 

虽然总的讲佛教有圣道门、有净土门。但是,来到末法时代,圣道门已经关闭了,因为“去大圣遥远”、“理深解微”、“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”,就不要让我们去走这个难行道了、去撞南墙了。所以,大师就很慈悲地说:“净土门正开放,你不要绝望,你即使一生造恶,临命终时,'十念相续,称我名号’,都得往生。”这样来讲,这个门很广大,所有一切众生,无论善、恶、男、女、念佛多、少、功夫深、浅,通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。所以,底下就劝我们……在劝我们之前,他先让我们了解我们的根机。所以,底下大师很慈悲。先是就时代来说明,只有净土法门可以通行,底下再就我们的根机来说,只有净土法门适合我们的根机,劝我们修行净土念佛。

又复一切众生,

都不自量。

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

好!谢谢大家!

(发布者:无量光 欢迎投稿,责编:无量光,网站: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
佛要救你相关文章: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