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讲:要门与弘愿——善导祖师判“要弘二门”而引要门入弘愿(一)净宗法师2006年9月讲于长春般若寺《观经》梗概 【《观经》玄义】请合掌 好!请放掌 善导祖师的净土思想,是以阿弥陀佛的ben愿作为立教的根本。不过,从教相来讲,他不是直接解释《无量寿经》,而是为《观经》作了《四帖疏》。也就是说:他是依据《观经》来展开有关净土的教理。所以,如果对于《观无量寿佛经》的基本梗概,如果不了解的话,我们要学习善导祖师的思想,就可能不明了。我想今天我们先把这一部《观经》大略的梗概给大家作一个介绍。 【净土三部经展开次第】《观经》还有《无量寿经》和《阿弥陀经》在我们净土宗称为三部经典,叫“净土三经”,这就是我们的正依经典。这三部经,释迦牟尼佛讲解的时间次第,第一部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第二部就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第三部就是《佛说阿弥陀经》。这三部经,当然主体思想是一致的,不过教化众生的立场、角度和摄化的方便,各有不同。 这三部经比较起来,《无量寿经》就是一部本源的经典。因为《无量寿经》有详细开说法藏比丘的四十八大愿,发愿修行、成就佛果、成就极乐庄严,引导众生往生,是来源之处。如果没有四十八愿,就没有极乐净土,也没有阿弥陀佛,也没有所谓的往生这一件事情。所以,这个是来源的地方──《无量寿经》是本源。 《观经》是展开,光是本源还没有展开,这样还不能普摄群机,就是有的众生能够明了,还有的不能够完全明了,或者执着于自己原来修行的观念,不能进来,所以这一部《观经》它展开得非常广泛,是千机并育、万法并收。把一切根机、修行法门的人都能够收摄在净土法门之内来。它是一种从方便引导进入真实这么一个角度,所以《观经》它是一部展开的经典。 《阿弥陀经》是最后一部经(净土三部经当中最后一部),它是一部结论性的经典。总结性的、很简短。比如说《无量寿经》里面也讲到三辈往生,发菩提心、修诸功德,多少修善、奉持斋戒、供养三宝等等;《观经》里也讲了三福、定善观、散善观,很多修行;在《阿弥陀经》当中,这一切都不谈了,“正直舍方便,唯说无上道”,就是说“执持名号”,其它通通搁舍了。因为这是总结性的,回归到弥陀ben愿称名这个源点。三部经是这样的一层关系。 【《观经》注解很多】在唐朝那个时代,《观经》受到教界普遍的注重,不光是净土宗的人能从中找到依据,就是原来修行、爱乐观想,种种的修持,也能找到他相应的地方。所以,解释就很多,不过这些解释不够透彻,也不能够完全契合佛的本意,所以善导祖师重新解释。 【《观经》缘起】现在把《观经》有关的梗概跟大家介绍。 《观经》在整个三部经当中,是最具有故事情节的一部经。最生动、最精彩,戏剧化,可以拍成电视连续剧的。《佛典故事》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,里面有一篇《王舍城的悲剧》,这是通过动画片来讲《观经》的大概情节。《观经》很生动、很精彩、也很惊险。有很多情节,像下品往生的人,马上堕落地狱了(这个很惊险)。哎!得救了(很精彩)。 这部《观经》是释迦牟尼佛在入灭前八年,要灭度之前八年,也就是世尊在讲说《妙法莲华经》的时候。《法华经》是世尊灭前八年所讲的。在讲这部经的时候,在我们《观经》一开始就说了,世尊当时在耆阇崛山中(就是所谓的灵鹫山),与一千二百五十位诸大比丘,还有三万二千诸大菩萨,文殊师利菩萨作为上首,在那里举行法华的法座,在讲解《法华经》,大乘最上醍醐妙法,在那里讲。 这个时候,在灵鹫山下面的王舍城,发生了人间的悲剧。在王宫当中,所谓的宫庭政变、国王政权的交接。有一个太子叫做阿阇世,阿阇世太子,他把他的父王(叫做频婆娑罗王,频婆娑罗王和世尊是同年生的,他是世尊的大护法)。王太子就把他的父王给关起来,关到牢里面。因为他要自己想夺取王位。 为什么父子至亲产生这样一个血腥的政变呢?是因为他受到了恶人提婆达多的教唆。提婆达多大家听说过吗?提婆达多在我们佛教界很有名啊!我们要讲哪个不好,“你就是提婆达多”。对佛法,他是一个反面的教材,不过他也是大权示现。他是作为破和合僧、出佛身血、毁坏佛法──提婆达多。这里面就有故事了。为什么提婆达多要教唆他呢?为什么阿阇世太子就受了教唆呢?这里面有一段因缘,也就显示我们世间无常、因果轮回的业力。 频婆娑罗王,他年龄渐渐大了,没有子嗣,就是说王位缺乏继承人。所以,他就到处求神问仙,但是还是没有后代。 这个时候,有一位看相的,说:“禀告大王,有消息。”什么消息呢?他说:“现在在山中,有一个大仙人在修行,这个仙人还有三年的寿命。他三年之后要舍寿来到王宫,为大王、为你做儿子。”(这个相师水平也不简单啦!) 大王一听,满心欢喜,说“好啊!我这个国家有继承人了。不过,我现在年纪大了,再等三年,等不及了,三年生下来,还是小孩子,还要过几年,最好让这个大仙现在就来,给我做儿子。”国王有点蛮不讲理。就派了人,说:“你去!”来到山中告诉这个仙人,说:“大仙人,我们国王有请。” 说:“干什么?” 他说:“你三年之后要给国王做子,不过国王说现在来不及了,希望大仙垂恩早赴。你啊,慈悲慈悲,早点去给大王做儿子。” 这个仙人说:“哦,是有这回事。不过,还要过三年,现在去,为时尚早,对不起,请你回禀大王。” 这个使者无功而返,“哒、哒、哒”,回去了,“禀告大王,仙人如此、如此这般说来。” 大王一听就不高兴了,眉头一皱,说:“我是一国之主,在整个我的这个范围之内,山河大地、一切人物归我掌管。我给你礼貌,我下心来请你,你还不承我的好意!这样,再去一趟。你跟他再讲,如果不答应,当场拿剑给他割了,当场断他命根,我还怕他不来啊!他不是没有舍寿吗?当下给他杀了就是,还怕他不来给我做儿子啊!”这个国王也是蛮不讲理。 好了,这个使者又去了。去了之后,跟仙人又说:“哎呀,你应当去。” 仙人说:“我现在时候没到。” 这个使者说:“如果不去,大王有令。”就把剑拔出来。 这个仙人他也是有神通的,他就说了:“我本来还有三年才去给大王做儿子,现在大王派人早断我的命根,让我去做儿子。你回去禀报大王,如果我给大王做儿子,将来我也以心口杀王。”(就是他自己没有杀,他是有这个心,然后动嘴,教人家来杀。)说完之后,就引头受死。好,这样就命终了。 当天频婆娑罗王的夫人韦提希就感到身怀有孕了。然后,有孕之后,相师又来了,就请相师一看,相师说:“大王喜得贵子。” “是男是女啊?” 他说:“是男不是女。”很高兴!这个国家有继承人了。 他说:“不过,此儿于大王有损。”(“这孩子生下来对大王你有损伤”) 频婆娑罗王一听,说:“哎呀,没关系!我整个国家都给他了,对我损伤又有什么关系!我在所不惜。” 相师打发走以后,国王想一想,“哎呀,可能不妙啊!仙人临死之前讲了这么一句话,相师又看准了,这个不是冤家来了吗?”所以,想一想还是心里有一点不放心、害怕。他就和他的夫人韦提希在一起说,这样子,商量一下:“当生产的时候,你就在楼上找天井中生……”这个天井你们知道吗?一个阁楼,中间是空的,下面是(南方都有的),下雨是空的地方,底下石板。他说:“你就在楼上天井里边生下来,他就掉到地上来,就摔死了,外人也不知道,我们,声音也不露,就说命没有活,这样不就把这个危机就化解了吗?”(所以,人啊,还是很自私,想到自己的命,“哎呀,我还是保一保”)这样,他的夫人,丈夫这样讲,夫人就点头了。等于说夫妻两个共同密谋了。好!没人知道。 生下来的时候,从天井上生下来,结果这个小孩子命大,没有摔死。只摔了一个小指头、摔断了。这样只好把他养下来了。是因为这种原因,成为父子关系(提婆达多就来教唆这件事情)。 这件事情,频婆娑罗王、韦提希夫人,不可能告诉他(阿阇世),都把他隐瞒了。所以,还是父子恩爱,教育他、培养他。 提婆达多出家,他这个人名利心很重,不好好修行,他看见释迦牟尼佛大得供养(频婆娑罗王总是送好的供养,一车又一车的送去),然后,世尊又有很多徒众,很受恭敬供养,他心里面就羡慕;羡慕,自己又没有本事,又没办法。他就说:“最好要有神通,我要学得神通之后,世间的人就对我恭敬了,我可以空中展现十八般神变。”他就找到舍利弗尊者(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罗汉),他说:“尊者,你是不是教我学神通?” 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罗汉,都知道啊!他说:“哎呀!你啊,不要学神通,你就先学四念处,观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这个是佛教的根本、基础。你这个不学会,学会神通没有用。”舍利弗不跟他讲。 他就去找目犍连,然后一个个的找,五百大阿罗汉都找遍了,没有一个告诉他。他就苦恼了:“学神通学不到,这供养搞不到啊”(所以:“师父不作怪,居士不来拜”,这怪做不成不行啊),怎么办?现在找到谁?找到阿难。阿难和提婆,他们出家前是堂兄弟,都是释迦族的。“阿难,我们两个是亲戚,你是我弟弟,你对我不能见外,你告诉我怎么学神通法,你在世尊那里听到很多法门。” 因为阿难是“多闻第一”嘛!什么教法他都听到了,没听到的,世尊给他补讲了。阿难当时是证得初果,是初果圣人,但是,他没有得到四果,没有他心通。所以,他不知道他这个老兄提婆问他学神通是什么意思(其他大阿罗汉都知道,但阿罗汉不讲,有他心通,“知道你不怀好意”,所以说“你要先学四念处”),阿难不知深浅,说:“好,你想修行好”,把他叫到旁边,阿难虽不会修,但是告诉他:“怎么修神通啊……你先用心举身,用心想着我身体向空一寸、一尺、一丈上去,然后再想以身举心,心上去;然后再想这个身体可以身心合举,身心都上空中(学神通嘛),然后再想你这个身体能够进入这个岩石、墙壁,可以色身无碍,然后再想整个的山川大河可以入你的身体,没有障碍。然后再想你的身体越来越大,像虚空一样,遍一切。然后再想这个身体越来越小、越来越小,能够到一个毛孔里面去……”这样反复的训练、反复的修行。都告诉他了。 告诉他之后,提婆达多,他是个上根利智、很厉害。他就找了一块地方,闭关修行,七天七夜修成了。厉害不厉害?哎呀,真厉害。七天七夜神通修出来了。 修出来了,他就来到阿阇世面前,在空中就显示他的神通,一会儿身大如虚空,一会儿在空中躺着,一会儿在空中走路,一会儿这个变化、那个变化。把阿阇世看得,“哇!这个是何方神圣?”就问:“这是哪一位大德?” 人家说:“这是尊者提婆。”你看,他神通一学来,就不一样了,叫“尊者”了,“尊者提婆”。 他就喊他下来,“尊者,你下来”,提婆达多就“唿”一变,变成一个小孩子、一个婴儿,就坐在阿阇世太子的腿上面,阿阇世太子就很喜爱他,就像大人亲小孩子一样,跟他亲嘴,然后吐唾液来喂他。提婆就把他的唾液也吞下去了。然后,一回身,就成为他原来的样子了。 然后,他说:“尊者你有这样的神通。”因为凡夫嘛!他并不知道他到底修证到哪个程度,就很恭敬他了。这个时候,他就得到阿阇世太子的供养,提婆达多心中就更加的骄傲了。他这时候,就有他的想法了,就说:“太子,你看你父亲对佛很恭敬,经常一车一车的好东西送去,你看你师父--我,你看就是显得冷冷清清的。” 这么一讲,太子说:“哎呀!没关系!我父王能做到的,我也做得到。”所以,把好东西一车车地往那儿送。 提婆达多得到阿阇世太子的供养,就更加起了骄慢,然后他就分开徒众,所谓“破和合僧”,自己就别立教法,这样、那样,那样,自己搞了一套规矩,带了人走了。 有一天,世尊正在那里讲法,提婆就跑来了,说:“世尊,你年纪大了,你可以退休、休养了,你把教团所有的徒弟交给我,我来帮你带。佛法的任务也交给我,我来弘法。” “这不是篡位吗?”他这么一讲,所有的弟子一听,都感到奇怪:“这怎么回事?” 世尊当然知道他的心意了,说:“目犍连和舍利弗是大法将,都是上首弟子,我况且不把佛法咐嘱他们,何况像你这个愚痴人,你是吃人家唾液的,我怎么可以把佛法咐嘱给你呢?” 提婆一听,因为他是凡夫嘛!世尊是呵斥他,他一听心里面起了毒恶的心,“哎呀,世尊在大众面前污辱了我,讲我这样,讲我不好!”心里非常的气愤,说:“我一定想办法报复!”就离开了。 离开了,这时候,他报复的机缘就来了、就找到了。有一天,他又来找阿阇世太子,说:“太子,你看我最近……” 太子一看,他说:“师父,你最近怎么愁闷不乐啊?” “你看我神情憔悴,我都是为了你啊!” 太子一听,说:“啊,怎么为了我?” “哎呀!你不知道啊”(怎么怎么回事),“你这个父王对你不好!” “哦,都是为了我愁这样子?怎么不好?” 他说:“我告诉你说,世尊现在年纪大了,我把他除了,我做新佛,你父亲年纪也大了,你也把他除了,你自己坐正位。这样我们新佛新王,我们共同化导世间,这个多好呢!”给阿阇世太子出这么个主意。 阿阇世太子一听,当时就吓住了,“哎,你怎么讲这种话?你除佛,我除父亲?这个怎么可以?” 他说:“哎呀,你不要那么认真,我告诉你,你父亲对你根本就不好。”然后就把那一段因缘,如是这般、这般……“你父亲当初就想谋害你,对你哪有什么好处?不过太子你福报比较大,所以,摔下来没摔死,你就摔断一个指头,不信你自己看一看。” 他自己一看,是有一个指头断了。 他说:“现在全国上下的人,宫内宫外,都知道你叫'折指太子’。就是你是断了一个指头的,只有你不知道。蒙骗了你,你还以为好着呢?” 这个太子被别人一挑动,就说:“有这回事啊,是不是真的啊?” 提婆说:“不是真的,我还来骗你吗?肯定是真的了。”所以,人一挑唆,有这个业缘,过去的因果关系显现出来了。 这个阿阇世太子当时心中非常的瞋恨,就听从了提婆达多的教唆,这样才发生了这一件事情。把他的父亲关在牢里面。 关进去之后,就是讲到韦提希夫人了,就是频婆娑罗王的夫人、国太夫人。毕竟是夫妻同体连心,丈夫给关起来了,一切大臣不能接见(因为怕大臣去接见之后,老王要跟他密谋),“把我推翻怎么办?”所以阻止。但是他妈妈,他没能阻止,他妈妈也去看频婆娑罗王。那么,她去,身上就洗澡洗干净,然后用蜜和上面,搓得很细的,在身上就涂上;然后她贵夫人,都有装饰品,就有璎珞,璎珞都是小球儿,东西啊,她就把它打开,打开一头用蜡给它封上,然后把葡萄浆灌进去,再把另外一头用蜡封上,这样全身挂满,有吃的、有喝的,就送吃送喝进去了。门卫一看,这个国王夫人来了,也不能阻挡。大臣不让进,夫人来了嘛!还是进去了。进去之后,就把这个弄下来给他吃,然后,还又给他喝。喝完之后,频婆娑罗王就弄点水,喝喝水、漱漱口。漱完口之后,他自己关在牢里面就想:说:“我现在生命不久,无常就在眼前,在平常忙于国政,现在正好修行。”你看,频婆娑罗王不错,道心很好。他就说:“哎呀,大目犍连,”(大目犍连尊者和频婆娑罗王是亲戚关系),“你是我亲戚,最好你来给我受八戒,每天来给我受戒。”他这么起心动念,目犍连就知道了。所以,目犍连就像一个鹰一样(有神通),就来到王宫里面。来为他受八戒,每天给他受一次八关斋戒。为什么每天受呢?因为他也不知道哪一天可能就被杀了。同时,世尊又派富楼那尊者,所谓“说法第一”的富楼那尊者,“也来给国王,给他讲佛法”,告诉他这个世间无常的道理,种种佛法的道理给他讲解,让他心里得到宽慰。每天这样过。 时间很快,过了三七二十一天。这个时候,阿阇世太子又来检查,又来问门卫说:“哎,门卫,我父王现在还活着吗?”人都很虚假,他心里是想说:我父王肯定饿死了(二十一天了嘛,不吃不喝,不给来人,那不饿死了嘛!),但是他不好意思说:“我父王死了没有”,不好意思这样讲,讲了不好听,就说:“我父王还活不活着,活得好吗?” 这个门卫就和他说:“报告大王,你父王现在活得好,不仅活得好,还活得面孔光彩起来了。” “为什么?” “一方面国太夫人给他送吃送喝,有葡萄浆,有面蜜,所以身体得到滋养。另一方面,目犍连、富楼那从空而来,我们挡也挡不住,来给他讲佛法。所以父王听到佛法,心里喜悦;吃了东西,身力强壮。现在又不操心国政,反而面貌喜悦起来,活得好好的。” 阿阇世太子一听,“啊!”真是…心里很气愤,他就开始起瞋恨心了,他说:“我母是贼,与贼为伴!”“我妈怎么回事?她跟我不是一条心,她跟贼……”他把他父亲分开了,“跟他合伙儿,不跟我一条心!……沙门恶人!”(他骂出家人,骂舍利弗尊者、骂阿罗汉,这罪过多大)──所以,阿阇世罪过大,杀父,又要杀母了。他说:“沙门是恶人,用幻惑咒术令此恶王,多日不死。”骂他父亲是恶王,骂沙门是恶人,说他用咒术让他多日不死。讲完这个话,他就气狠狠地,就一手把剑拔出来,就去杀他母亲──要害母。 你看这个人,五逆罪,现在都显现出来了。提婆达多要谋害佛,要出佛身血;提婆达多害佛、破和合僧,这个是逆罪;他现在杀父,又骂比丘僧、骂阿罗汉,又要去杀他母亲,就气凶凶地要去杀他母亲。 这个时候,有两位大臣,一个叫做月光,一个叫耆婆,说:“大王,且慢。”给王行礼,他说:“这个事情不能干,自古到今,历史上记载:贪图国位,杀父王的,这个有,这个恶王,杀父亲有(为什么呢?父王不除掉,他得不到位子),这个历史上太多了,有一万八千。但是,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无道害母,母亲没有王位,你杀母亲干什么呢?大王,如果你说是你们自己家的事情、你们的因缘。父王也是王,儿子也是王。我们做大臣的,只有如此了,你的家庭内事了。但是如果你杀母亲,我们不能拥护你。那你就是一个下劣种性、是旃陀罗,你不应该在王宫里住。”这话一说出来,这两个大臣就手按着剑往后退。 阿阇世一看,就发慌了,“看来这两个大臣不拥护我了,要叛我了”,他心里就空虚了:“哎,慢一点,慢一点,有话好商量。”那就好吧!接着说:“你们俩个怎么不帮助我呢?” “要我们两个帮助你,你就不要害你母亲。” 阿阇世一听说,就止住害母,就把剑收起来了。这样,韦提希夫人捡回一条小命。不然,当下就要被她儿子所杀害。捡回来之后,阿阇世就吩咐内官把他母亲关起来,关在内宫里面,很深深的,不跟外面人见面。没有杀,但是把她关起来了。 你想想看,这个时候(大家想想看,我们每个人),作为韦提希夫人,她是一国之尊,平时是养尊处优、万民敬仰,任何事随叫随到、一切遂心。这个时候,她遇到最大的苦恼,丈夫被关起来──不是被外人关起来,被自己的儿子关起来、要害。连自己,也身心失去自由,甚至也要被加害。所以,可以讲,她现在就是“国破家亡”都难以形容她这种心里的悲叹。她就觉得这个世间太苦了,“怎么成为这个样子?”如果是平常的老百姓,还无所谓,她从最高落到最低,所以,心中苦恼的不得了,关在牢房里面,身心是忧愁、憔悴,在那里苦恼。 所以,我们净土法门是救度苦恼众生的法门:有苦了,就要想办法求佛法了。 平常她都不修行的,这个时候,在牢房里,就在那里讲了,自己自言自语在那里怨叹、哭泣、哀述,她说:“哎呀,释迦牟尼佛,如果我在外面,可以亲自去拜访您老人家,现在您看,我关起来了,我丈夫也没有力量了,世尊,您老人家威德尊重,我一个卑贱的女子之身,我也没有资格敢请您老人家到牢房里来看我。但是,您能不能派阿难,您的弟子,来慰问我一、二句呢?让我心里得到安慰和一点快慰感呢?”她就在那里自己讲啊、哭啊。 我们很多时候也这样,对不对?我们念佛,“阿弥陀佛呀,我怎么这样子啊?”她的心情比我们还要悲伤,因为她的苦难,你看看,比我们还深重多了。 所以,大家比韦提希夫人,大家不要说苦,你再苦,比她强多了。你儿子还没这样子的,“还不至于在一个牢房里关起来,成为阶下囚”。 所以,人生总之是苦。作为一国之尊的夫人,也受这个苦恼。她在这里向着佛的方向礼拜下去,头一低下去,还没抬头起来,释迦牟尼佛在耆阇崛山(因为佛有他心通嘛!就知道了。)所以,世尊知道韦提希夫人心之所念,知道她很愁苦,也知道她得度的因缘成熟了,所以,就派阿难和目犍连两位尊者从空而来,飞入王宫(你要想:“如果我能去,喳--就好了”,不行)。他们是两位大阿罗汉,飞入王宫。世尊本身从耆阇崛山中隐没(从下面),从王宫里面就出来了,没有从空中过来。世尊从那里一隐身,从王宫里就显示出来了。 韦提希夫人刚头拜下去,一抬头就发现世尊--释迦牟尼佛坐在百宝莲花之上,身放着紫金色光,周围目连侍左,阿难侍右。空中有释梵诸天普雨妙花,用来供养世尊,都知道这里可能要讲殊胜的妙法了。 韦提希夫人根本没想到过世尊会突然来到她的牢房里面,所以抬头一看,非常惊喜,“哎呀!世尊!”就好像流浪的儿子见到自己的亲人、见到父母一样,内心悲从心来,在那里婉转号泣,已经是悲不自禁了,已经是失去礼貌了。所以,举身投地(也不能说是我慢慢地翻掌来拜佛了),“扑通”就跪倒,号淘向佛:“哎呀,世尊,你可来了,我怎么回事啊?我造了什么罪业啊?我怎么生了一个这么恶的儿子啊?我受这么样的苦恼!”在那里讲。 韦提希夫人和我们都一样——凡夫。自己的因果报应忘记了,还说“我造的什么罪?”你忘了,你不是和你丈夫俩合伙准备把他摔死吗?──她忘记了,“哎呀!我有什么罪啊?我怎么生了这么个儿子啊?怎么这样对我啊?你看我这么苦恼啊……”然后,哭来哭去。声音稍微平稳一点,她又怪谁了?又怪提婆达多了。儿子再不好,都是自己的儿子,所以她不能全怪。“哎呀,我的儿子虽然不好,如果不是提婆达多教唆,他也不至于这样子。世尊,你怎么收了这样一个徒弟呀?”跟人家有什么关系?你看,她来这一套了,哎呀,在那儿哭。 世尊一话不讲,让她哭、让她倾诉,用慈悲安慰她,让她心中慢慢平静。 哭了半天,醒过来,说:“哎呀!世尊啊,这个世界太苦了,这个世界,阎浮提恶世,都是恶人,地狱、恶鬼、畜生盈满。世尊,你告诉我,哪个地方如果有净土,没有忧恼的地方,我愿意去住生,我不乐意在这个地方呆了。我希望我的未来不见恶人,不闻恶声,不好的声音、不好的人我通通不见。自己的儿子是最亲切的,我从小对他含辛茹苦、推干就湿,好吃的都给他,一切都爱护他,结果现在对我如此加害,你说世界上还有什么人值得我留恋?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呢?世尊你告诉我,哪里好去?我要去往生。” 这个时候,世尊从口中,“尔时,释迦牟尼佛”,从他的佛口里面出五色光,这个光直奔到、照到频婆娑罗王的顶上(穿越无碍,频婆娑罗王也在坐牢),世尊的光就照过去了。频婆娑罗王受到佛光的加持,虽然隔着牢房的房间、虽然隔着空间的距离,但是心眼无障,他就看见释迦牟尼佛了,啊!当时受到佛光的加持,当下证得第三阿那含果(还是善根,在佛的正法时代就这么容易)。佛一放光、一加持,得了三果。因为他是在家人,出家人,就得四果阿罗汉了(我们现在累个半天也得不到),这就是善根成熟了。 这个时候,世尊又眉间放光,眉间放光,遍照十方世界,然后这个光又回收到自己头顶上来,光在头顶上形成一个光台。光台像须弥山一样,十方世界一切国土,都用光──用佛的神力把十方世界摄在自己的光台顶上,让韦提希夫人来看,就像我们现在看电影一样──哎,这个比喻不恰当。比看电影那可生动多了。韦提希夫人一看,哎呀,好啊!这么多的诸佛净土(你不想到无忧恼处),太多了。啊!有的世界是七宝合成;有的世界都是莲花;有的世界是水晶宫一样透彻;有的是琉璃宝地,她就看,眼花缭乱。但是,在这无量无边的国土里面,选中了一个,一个最美妙、最清净、最好的一个国土,就是极乐世界。 她就跟世尊说:“世尊啊,这些国土都非常清净,都有光明,不过,我今乐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。” 为什么她能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呢?善导祖师解释说,这个是释迦牟尼佛加持她,释迦牟尼佛的本心就是要讲净土法门。 然后,释迦牟尼佛用佛的神力──本来极乐世界就是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里面的精华,是国土里面、净土里面最优胜、最精华的。世尊再用神力加持,把其他的国土稍微地隐没、次一点,让极乐国土特别显示出来,所以,世尊的本心是很清楚的:使让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 韦提希夫人就说:“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” 这个时候,世尊就笑了:“好啊!你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好!”为什么要笑呢?“因为你愿往生极乐世界,满了我世尊出世本怀,我正要讲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。”而且,因为韦提希夫人这么一讲,所有未来的众生都可以由此因缘,不管什么样根机的众生,都可以往生净土。所以,世尊很高兴、很欢喜。 韦提希夫人就请教说:“我今乐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,唯愿世尊教我思惟,教我正受。”这两句话很重要,“世尊,你就告诉我观想的方法”,因为韦提希夫人多少也听到世尊讲佛法,她认为要往生这样的极乐世界,那肯定要有深观,没有这样深入的观想,可能去不了。所以,她就想向世尊请教,“你教我怎么样思惟,怎么样正受”。“思惟”,就是观想的前方便,叫粗想,比较粗糙,不是那么很细腻;“正受”,就是心境相应,完全显现净土的庄严景象,让世尊教她怎么样观佛、观想。 世尊就和她讲:“好啊!今天你这样一问,众生得度的因缘就成熟了。那么我给你说种种的比喻(“我今为汝,广说众譬”),亦令未来世一切众生,欲生,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” 【三福】底下就跟她讲“三福”:“要往生西方,要修三福。”哪三福呢? 第一福、就是所谓的“世福”:“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、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”,这是四条。 第二叫做“戒福”:“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”,这三条。 第三叫做“行福”,就是大乘福业:“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”。 【定善十三观】然后就给她说修行的种种观法:“你是一个凡夫,你观想当然没有力量,不过,诸佛如来有异方便,能让我们观想成就”。底下就讲了十三定观。 第一观就讲日想观,“你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就应该端身正坐,置心一处,向往西方。先想什么呢?先想一个太阳,在西方地平线上,像一个悬鼓,挂在那个地方,住心不移,心中明朗显现。”这个日想观叫做“假观”。极乐世界并没有太阳。为什么要教她观这个太阳呢?一个是知道我们的方所,就是我们将来往生的地点、方向在西方;第二个是让我们知道西方是光明的境界,阿弥陀佛是无量光佛,极乐世界是无量光明土,消除我们内心的愚痴、黑暗和无明,以光破暗,这种是引导的含义。 日想观,观完之后,再观水想观,水想观就是观想极乐世界地平如水,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有高山、丘陵,极乐世界都是琉璃宝地。那为什么观想水呢?表示极乐世界平等没有差别。水是平的,平等。也代表阿弥陀佛的慈悲,平等救度一切众生,没有差别。也代表极乐净土清净无染。 日想观到水想观,再观到地想观,这样就观到极乐宝地了。 然后再是宝树观。地上有种种的七宝树,有多高多大,叶子如何、树如何,都讲得非常的仔细。 宝树观观完之后,就观宝池观,树下面有宝池,这个池子就是我们所谓的“七宝池”,我们要投胎托质莲台的地方。 宝池观观完以后(宝树、宝地、宝池都是极乐世界的自然景观,以我们现在这个地方讲叫自然景观)。 再观宝楼观,宝楼就是所谓的人文景观了,造出来的──当然这个词用在净土就不合适了。再看观宝楼。 宝楼观观完之后,依报观(就是极乐世界外在的环境)已经观察完毕了,现在就要转观正报观,就是极乐世界的佛菩萨。观佛菩萨之前,先有方便,先观华座观,就观阿弥陀佛所坐的正觉莲花宝座,这个莲花要观太大了,怎么观?不要讲其它的,这一个莲花叶子,我稍微算了一下,大概比我们整个大陆、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还要大,一个莲花叶,比我们全中国还要大;这一朵莲花有八万四千叶,有八万四千个叶子(你看,你怎么观),每一个叶子上面有八万四千脉络,就是莲花的脉络纹;每一个脉络里面中间有无量的杂宝、摩尼宝、释迦甄伽摩尼宝,各种的宝;每一个宝,还要放八万四千个光明;每一个光明里面又出多少多少东西……这么一层一层地观,这个太难观了。但是,很殊胜、很庄严,讲得非常好!这个就是观华座。 华座观完之后,就是观像,(先观真身有难度,先观像),就观一个金像,先观阿弥陀佛,再观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,在宝树枝下面,三尊金像放出金光,树树之下都有。 像观之后,再观真身观,大家早晚殿唱“弥陀身色如金山”是吧?怎么唱的?“阿弥陀佛身金色,相好光明照十方”,我读的都是善导祖师的句子,我都忘记了。“阿弥陀佛身金色,相好光明无等伦。白毫宛转五须弥,绀目澄清四大海。光中化佛无数亿,化菩萨众亦无边。四十八愿度众生,九品咸令登彼岸”。谢谢你们!谢谢你们提醒!谢谢大家!这首偈子就来自于《观经》,它是综合《观经》和《无量寿经》。它里面所讲的就是《观经》第九“真身观”的内容。真身观,这个阿弥陀佛那就高大了,阿弥陀佛的佛身有多大呢?“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”。我们算“六十”、“六十万”、“六十万”里面还有“亿”,“亿”里面有“那由他”。“那由他”是印度一个极大的数字,没法衡量的,后面再跟一个“恒河沙”,是多少? “恒河沙”,我们师父们都知道,一些老居士也知道,还有一些居士不知道,我给你们讲讲什么叫“恒河沙”。“师父啊,老是讲'恒河沙’、'恒河沙’,恒河沙是什么沙?”“恒河沙”是世尊用来形容数量之多的一个形容词。在印度有一条河叫恒河,释迦牟尼佛在生的时候,经常在恒河流域两岸教化度众生。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圣河,人们很敬重的。恒河很长,像中国的长江一样,有六千多里长(六千多公里还是六千多里我都忘了),很长的。恒河两岸四十里宽的地方,都是很细的沙子,你看,上万里的长,四十里宽都是细沙。那个沙非常的细,一粒沙子代表一个数字,一把沙是多少呢?已经数不清了;一里的沙有多少呢?那更数不清了;那么恒河的沙是多少呢?哎呀,没法数了。所以,“恒河沙”是代表无量无边、无法形容、无法计量这么多的数字。 阿弥陀佛的身高有多高呢?有“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”,这么高大,有时我也在那里想,闭着眼睛想,佛多么高,再高,再高,想着佛再高再高。哎呀想着心里面想累了,放下来,念南无阿弥陀佛。所以,要观想,我们心里面可以这样想,但是,再怎么想,想不到那么大。这是“恒河沙由旬”。这么大的佛,身放光明。光中又出佛,佛中又出光,然后如何、如何,这个叫真身观。第九观“真身观”的时候,就来到十三定观的最高峰了,因为直接观佛了——观真身。 接下来再观观音观,第十观,观世音菩萨。 接下来再观大势至菩萨,第十一观。 再接下来观普观,就是观音、势至普同观想。 再接下来叫杂观,这个依报、正报、观音、势至,还有其他的大海众,杂在一起,由大到小,由小到大,种种的观想,在一个宝池上面,就叫杂观。 这十三观观完了──这个叫前面的十三定观。大家有个概念:十三定观里面包括有依报观和正报观,依报观观环境,正报观观阿弥陀佛和菩萨。 【散善三观】这十三观定观完了以后,释迦牟尼佛接着讲九品往生,叫“散善三观”:十四观、十五观和十六观。 十四观就是上品往生;十五观就是中品往生;十六观是下品往生。所以,“十六观经”,它是包括十三定观和散善三观。 上品往生的人,就是前面讲的修持“三福业”的“行福”。上品是发了菩提心的,读诵大乘,解第一义,这是上品往生的人。这个叫上辈三人,是大乘善凡夫,行大乘行法的,修福业的。 中品,中品上生和中品中生是修小乘戒法的,或者是五戒、八戒、具足戒持戒的,或者是一辈子持戒的,然后中品中生是一天一夜,“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”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得到中品中生。寿命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、快死了,受了一天的八关斋戒,就好像那个频婆娑罗王,临终之前请目犍连尊者来为他受戒一样。 中品下生就是“三福”里面的“世福”,就是世间的福业,世间的善法,就是这个人孝养父母、慈心不杀,他很孝顺,但是他没有出离心。他也不知道,他就心里面很柔和,知道做人应该孝顺父母,他也不懂得佛法。到临终的时候,他一辈子没遇到佛法,就是自然地行孝(比较我们世间讲的,这个人比较善良,他很孝顺、很柔软),到临终的时候,遇到人家给他讲: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,阿弥陀佛救度众生(所以,在《观经》里面,也讲到四十八愿,就在中品下生里面)。他听到这样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。 这个九品当中的前六品,就是修“三福”的,大家知道,上三品是“行福”,就是大乘的福业;中上品和中下品是小乘福业,是“戒福”,持戒的;中下品是世间福业、世间善法的,不求出离生死的。这些通通往生的,这都是善人,通通往生的。 下辈──十六观,是三种恶人: 下品上生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恶人呢?是一个造作十恶重罪的,他除了不诽谤大乘经典,其它的罪都造过了,无有惭愧,不净说法,盗僧祇物(常住三宝物,他就盗窃),这么一个没有惭愧的恶人。他是临终的时候(一辈子造作恶业,到临死了),遇到一个缘份,人家说:“你念南无阿弥陀佛。”他念了一句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因为造作了恶业,到临死是要堕落的,他害怕了、恐惧了,这个景象显现了。善知识告诉他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诸罪消灭,当下阿弥陀佛来迎接,说:“善男子!”──这么样一个人,喊他还是“善男子”!“以汝称佛名故,诸罪消灭,我来迎汝。”(高兴啊!各位到你们临终的时候,阿弥陀佛也来讲说:“善男子,以汝称佛名故,顺我ben愿,我来迎汝。”高兴不高兴?(高兴)“善女人,因为称我佛名故,诸罪消灭,我迎你回归净土。”那个时候我们就高兴了!)这个人,十恶众生,当下称名,当下阿弥陀佛现在面前称赞他、引导他,一念之顷,随从佛后,往生极乐,七宝池中。我们为他鼓掌! 下品中生比他更差了,下品中生的人是受过佛戒的,结果,他毁犯众戒,破了戒,到临死,依照他的恶业,“地狱众火,一时俱现”,受戒破戒,这个恶业很大,比不受戒的罪过还大,有双重之罪,有性罪,然后还有犯戒的过失。经中讲:地狱众火,地狱的火,通通烧起来了。这时候,真的看到火宅了,烧起来了,怎么办?这个时候遇到善知识,来跟他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,赞说弥陀光明神力,赞说阿弥陀佛戒定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阿弥陀佛如何如何的慈悲,如何如何的救度,也就是赞叹这句名号。“这所有的功德都收摄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当中,你只要当下称念,你当下愿往生,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!”他听到之后,想念还没来得及念,就是听到了,当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我们是不是也要为他感到庆幸?好!为他感到庆幸!我们不是为他感到庆幸,我说实在的,我们是为自己鼓掌。对不对?这多大的好事啊!他往生了,比较起来,我也有份啊!所以,再鼓一次,响一点。 这下面更精彩了,下品下生。这个人罪业更重。下品下生是隐射前面的阿阇世和提婆达多,这个人造作五逆重罪,杀父、杀母、杀阿罗汉、出佛身血,都造作完了。按照他的罪业,善导祖师解释:“验其罪状”,如果按照他自己本身因果报应来检验他的罪状的话,必定堕落。经中讲:“应堕地狱、受苦多劫、无有出期。”这么一个恶人,比前面两个更重。临死的时候,当然是众苦逼迫了,遇到善知识了(我们不要等到临死遇到善知识,你们现在遇到这个教法,就已经遇到最好、最殊胜的法门了)。人家给他讲,“善知识种种安慰,为说妙法,劝令念佛”,说:“某某人!你罪业极重啊。是啊!现在种种苦恼啊!地狱的火都烧来了。但是还有一尊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能救你,你不要害怕,你不用担心。佛不嫌弃你,你念佛就好。”但是这个人,此人为苦恼所逼迫,众苦所逼迫,此人就是惶恐,“不遑念佛”,他被这个苦恼所逼迫,这个念佛要怎么集中精力,要怎么的清净心,要不起妄想、杂念。他现在恐怖万分,经中说他心中都没法念佛了。善知识一看,“哦,他可能误解了,以为念佛要怎样地凝定心志,要怎样的集中精力”,善知识马上就改口给他讲,说:“汝若不能念彼佛者,”因为(《观经》里面讲的念佛有两种,一个就是观想、观想念佛;一个就是称名念佛)他说:“汝若不能念彼佛者”,要思想忆念、心中忆念,善导祖师解释这个“念”,是心中忆念佛名。心中忆念佛名和口中称念佛名,哪一个容易?你们想想看,想一想,心中忆念和口中称念,哪一个容易?心里面念不容易的。比如讲:你和你儿子闹别扭了,或者和你老公闹的心里难过了,你这个时候念佛自然会开口念的,“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……”;让你把嘴巴闭上,心里面念,你念不出来。坐那里念,憋的慌、堵的慌,因为心里面乱。心里乱,但是如果口念,就很容易,“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……”一句接着一句。对不对?心念,最起码你要某种程度的安静,虽然不要说达到怎样的清净,你最起码能够心里面比较闲,没有事;要在那个很苦恼、很逼迫、众恼攻心的时候,要心里面念,不容易啊! 这个人,他现在是四大分离、众苦逼迫,心里面怎么能够忆念佛名呢?所以,善知识就给他讲:“汝若不能念彼佛者,应称无量寿佛。”你就嘴巴喊就可以!嘴巴张口念出佛出来,没有清净心,没有关系,心中说没有什么观想,什么乱糟糟,没有关系。这尊佛的功德善力不可思议,你张口念出来,就可以得救。你说我们现在就是那个要死的人,要堕落地狱的,这么一听,哇!欢喜了,内心里面一下子至诚恳切地归投过来,所以,经中就用这样的经文来描述说:“如是至心”,他听到这里,心里面当下安稳了。“哎呀,这样就可以往生了!”所以,他的真心发起来了,“如是至心,令声不绝”,一声接一声,因为火就烧在旁边了,马上就堕落下去了,当时教的是念六个字,说你称“南无阿弥陀佛。”他就念“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阿弥陀佛……”如果来不及念六个字,就念四个字也行:“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……”再快点,“佛,佛,佛……”也行。因为急了,来不及了。所以,念佛,六字、四字、三字、一字、二字都可以:“南无阿弥陀佛”六个字;“阿弥陀佛”四个字;“阿弥陀”三个字;“弥陀”两个字;“佛”一个字。你真的愿意投靠这尊佛,都可以。不过经中告诉他是称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“如是至心,令声不绝”,念念相续,“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阿弥陀佛……”“具足十念”,这里讲“十念”,“称南无阿弥陀佛”,“于念念之中,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”,每一念、每一声,生死罪消除,八十亿劫生死罪消除掉了。 这时候,就命终了,就看见了──还没有死的时候就念佛了,现在临命终的时候,就看见一大朵金莲花,“见金莲花,犹如日轮”,(像一个大太阳一样,光明灿烂的),来到他的面前,来迎接他,当下他一念之顷,随着这个金莲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。精彩不精彩?(精彩)这个人可以讲是堕落地狱的,他“啪”就要堕落下去的时候,他念了一句佛,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结果阿弥陀佛的宝莲花“唰”飘过来了,一下子把他接住了,飘飘荡荡,往生西方。就这么回事,正当堕落地狱的时候,半中间腰,被阿弥陀佛的宝莲花──当堕落地狱的这个时候,他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当下接住了,运到西方极乐世界。 我们都是这样的罪业凡夫,我们每天也都往下掉,我们每天造的罪业,比我们每天修的福报多,我们每天都要欠债。所以,我们越老,年纪越大了,就感到越苦,感到背也驼了,为什么?业障多,压得我们压弯掉了,一直把我们压下去。所以,我们每天人身都在往下堕落,在这个堕落的人身当中,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,当下阿弥陀佛的宝莲花,它就来到我们的脚下面,把我们托住,让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。 【咐嘱阿难:持无量寿佛名】这一部《观经》讲到这个地方,《观经》的大体内容就讲完了,十六观讲完了。结尾是结在最下等的五逆众生,十声、一声称名,得生极乐报土。 阿难听到这部《观经》,就很高兴、很喜悦,说:“世尊,这么殊胜的教法,请问世尊这一部经叫什么名字?”,名能诠义──能表示它的义理。“世尊,请问这部经叫什么名字?此法之要,当云何受持?世尊,你讲得太广泛了,有三福、大乘、小乘、世间善法、又讲十三定观、真身观、假观……很多,它的要点在哪里?你告诉我怎么样来修行,怎样来领受?” 世尊就给他讲:“这部经叫《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》,又叫做《净除业障生诸佛前》。至于说这部经的要点(阿难,你听好):“阿难,汝好持是语,持是语者,即是持无量寿佛名。” 这一部经的要点,不是十三定观,也不是“三福”,也不是大乘、小乘、世善,要点是“持无量寿佛名”。 “这个就是这一部经的摩尼宝珠,教给你了,你要好好地受持,广播大众,传给一切有缘的人。如果大众能够念佛,这个人是人中芬陀利华,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作为他们的好朋友。” 【欢喜信受】这一部经讲完之后,阿难当时在大会的时候,韦提希夫人还有五百侍女,世尊都授记他们通通必定住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当时因为韦提希夫人在宫中,虽然没有外人,有侍女,世尊就授记说:“你们都可以住生极乐世界,可以得到诸佛现前三昧。” 这场法会在王宫里面,外人不知道的。讲完之后,世尊和目犍连尊者,还有阿难尊者,足步虚空──回去的时候,就不像来了,来的时候,释迦牟尼佛是从耆阇崛山上隐没,从王宫里面出来;回去了,他满足了。这个都是有道理的,为什么这样来呢?就是说世尊来讲这部《观经》的时候很隐密,它的道理不容易明白,讲完之后,他的本怀畅开了,就不隐藏了,从空中浩浩荡荡带着两个侍者回到灵鹫山。 到了灵鹫山之后,阿难又再一次的把这部《观经》给在场的大众三万二千菩萨,还有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、大阿罗汉,给他们再讲一遍。所以,这一部《观经》讲了两遍,叫“两会”:王宫会和耆阇会。王宫里面开了一次法会,世尊亲自讲的,耆阇崛山讲的一次是阿难转述的,这就是一部《观经》的大概。 好!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 好!谢谢大家! (发布者:无量光 欢迎投稿,责编:无量光,网站:佛要救你,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