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讲:不虑妄念,称名必生──源信大师“不染污泥”之文(二) ▲净宗法师2006年10月2日讲于长春般若寺【穷子喻(续)】 ▲请合掌 好!请放掌 这个穷子,他本来不穷,他父亲是大富长者。但是,他流浪、孤露在外面很贫穷,被后面两个人追了以后,他就吓晕了,倒下去了。 大富长者一看,说:“哎呀,我这个儿,在外边流浪时间太久了,一定是看见这种声势,他心中胆怯,根机下劣,不敢进这样的庄园。”所以,长者心里就有数了,就说:“这样,你们就用一瓢凉水把他浇醒,浇醒之后,你放他而去”。现在拉,拉不回来!拉拉,得神经病了!你强拉硬拽,他胆都吓破了,对不对? “放他而去。” “好!” 但是,这个大富长者也不能就这样放他而走!儿子见着了,能随便放走吗?要施设善巧方便,另外再派两个人,这两个人就穿戴很普通,也是跟这个穷子差不多,穿得破破烂烂的,也不是找那个很庄严的,找那个跟他差不多的人,跟他在一块儿混,“同事摄”,跟他在一起结交朋友。 “哎,你打工辛苦啊!” “辛苦。” “在哪儿做事啊?” “在哪里哪里做事……” “哦!我们有一个好地方做活,那儿挺好,那个老板挺慈悲,干活工资还高,比一般的干活要高一半。” “是啊?”他说,“那好!” “我带你去。” 就带他来了。带他来,这一次就不能走正门了,走正门一看就吓坏了。走侧门、后门,就找到干活的地方,什么地方呢?除粪。叫他掏厕所、施肥,天天除粪。 “哎呀,除粪这个活我是老手,”他讲,“这个活我干得来,这个活比较配我的身份。”这样一讲,他就来了。来到庄园里边就干活、做事。 每天干活,发工资给他。所以,他也很安心。以前都是打短工,这次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,而且还给他双倍的工价。所以,他心里边就满足了:“哎呀,我这一辈子也就心满意足了!”在这里干得很卖命。 话说大富长者看见自己的儿子在那里除粪,他心里边很不是滋味,他说:“这是我的儿子啊!怎么能去干这种掏粪的事情?他应该来掌管整个的庄园,我都是要给他的。”但是,又不敢跟他讲,他见面都不敢见,还敢跟他说“我是你爸,你是我儿”?这么一说,他可能更吓坏了。这个穷子心想:我哪有这么好的福报? 那么,父亲想办法,怎么和他接近呢?这个老父亲啊(大富长者)也穿上劳动服,也拿一个锄头,到地里刨地、掏粪、施肥,也干一样的事,跟他在一起,天天在一起打交道,慢慢就熟悉了(他也不知道这个老头儿是何许人也),慢慢讲,说:“哎呀,某某人,你不错啊!” “哦,原来这是庄园主啊!”他就感觉到老人家很亲切,不知道这个老人家就是他爸爸,他还以为是外人,“这个老头儿长得挺慈善,这个老头儿挺亲切啊!” 就好像我们很多人来佛殿里拜佛,抬头看着阿弥陀佛,“这佛像长得挺亲切啊!”不知道这是你爸爸。 他一看,“这老儿头不错!” 老头儿就跟他讲话,说:“某某人,我看你品行不错,你挺实在,在这儿干活也不偷懒。我就是这个庄园的主人,我看你不错!”表扬他,他一听,心里挺高兴:哦,跟庄园主在一起,挺好!他就更加卖命地干活了。 庄园主就跟他说:“我年纪也大了,底下还没有儿子。这样吧:我看你很实在!”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,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,才进去害怕,时间长了,东游西走,胆子就大一些了,东看看,西看看,庄园、房舍,哎,心慢慢开一点了,不像当年那样很害怕了。所以,他父亲就跟他讲:“这样吧:我看你能力也增长了,人品也不错,我也没有人帮忙,也没有儿子,我就认你一个干儿子吧!”就认他做干儿子。 你看看!他父亲,自己的亲生儿子不敢认!还要认一个干儿子。对他父亲来讲,就很委屈了。但是,对于这个穷子来讲,他就觉得:“哎呀!”喜从天外而来一样!“哎呀,这么一个大富长者,认我做干儿子,哎呀!”他感到很欢喜,他不知道自己是亲儿子,还觉得很欢喜。 你看看,颠倒嘛!不知道,更加卖命了。这个时候,大富长者就把钥匙、保险柜、算盘、出纳,所有的活儿就教他,“你应该这样管理、这样支派人,这样、这样……”就教给他,全部教给他做。 从他父亲的心意来讲,是“把这一切都交给你,都是你的了”,但是现在不能讲,一讲又吓跑了。 这个孩子,他心里也没想:这是我老爸。他说:“我这是给那个老头儿干,我帮那个老头儿管理。”“噼哩啪啦”打算盘、支派人……,干一天,还是拿一天的工资,他心想:庄园跟我没关系,是那个老头儿的;我就得到这一天的工资。 这样,又过了一段时间,大富长者一看,这个儿子心智跟当年比已经进步很多了,业务能力也大有增长,不象当初什么都不懂,现在也会管理了、会支派了,现在庄园交给他,他也能管理,心也不象当初很害怕、很恐惧,就觉得机缘成熟了。这个时候,大富长者就召开一个大会,就把全国有名望的人都请来,就好像我们现在开记者发布会一样,都找来了,说:“今天请各位来,别无他事(先是一顿款待之后),我有一件重要的事情,请各位来证明,我要把它讲出来。”然后他就开始讲:“我于某年,有一个儿子失去了,这个儿子在外边流浪,他是姓什么、叫什么,在哪个地方丢失的,如何、如何……我多年在找他。”然后又讲到说:“如何如何地遇到他,让他来做事儿,怎么怎么样……” 越讲,这个穷子越听:“哎,这个不是讲我吗?对呀!我就是那一年丢掉的。哎呀,是啊!我还依稀记得我是什么样……”讲来讲去,他心里就明白了。 然后,大富长者这个时候就宣布:“现在,我向大家郑重宣布:我这个儿子找到了,就是他!现在我所有的庄园、财产,大家证明,全部就交给他了,由他掌管。” 儿子听到这个地方才恍然大悟,知道这个老头儿不是别人,也不是他干老子,是他的亲父亲,他才非常喜悦。 所以,经典里讲: 我本无心,无所希冀, 无量宝藏,自然而至。 “啊!我本来没有心,根本不敢想这个庄园跟我有什么关系,现在想不到,这无量的宝藏,自自然然地就归我所有。” 这是一个比喻。大富长者是谁呢? (“阿弥陀佛。”) 哎!穷子是谁呢? (“我们。”) 穷子就是我们。我们在三界里边流浪,迷背真性,来三界流浪。阿弥陀佛要找我们,我们这样东飘西荡,一会儿到外道里面转一转;一会儿天上转一转,搞一口吃的;一会儿三恶道里面去转一转。所以,阿弥陀佛来寻找我们。 有一天,这个流浪的浪子,来到一座寺院──就像我们般若寺门口,有几个字: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他读一遍。读一遍,木呆呆地又走掉了。 你不知道,他这么来看这六个字、来念一遍的时候,其实,阿弥陀佛都已经看到他了:“哎!这是我的儿子!你念了南无阿弥陀佛,我要救你到极乐世界来!” 但是,不管是阿弥陀佛,还是法师,这个时候,都不敢跟他讲这句话,因为如果你说:“哎,到极乐世界来!” 他马上说:“哎?我不愿意去,我活得好好的,年纪轻轻的,我干嘛到极乐世界成佛?我不要去!” 就是说我们的心智低劣,不敢祈求往生大果,就觉得说:“我哪里够资格?像我们这样的人,还到极乐世界?不可能的事情!” 就好像那个穷子,觉得说:“我哪里有资格到这个庄园里边呢?我肯定就是流浪的,我爸爸也是穷光蛋,肯定的!儿子穷光蛋嘛,爸爸肯定也穷光蛋。”他不知道。 所以,我们作为凡夫来讲,觉得说:“哎呀!我哪里有资格念佛?我哪里够资格往生极乐世界?我在这个世界受受五欲之乐就不错了。”所以,心智很下劣。 这样,作为善知识、作为佛菩萨,也不勉强,“那让你去吧!”如果讲厉害了,强拉硬拽,他就诽谤佛法了,“哎哎-”不干!恐慌了──有这样的人啊?有这样的人!你劝他往生极乐世界,“哎哎哎-!”他害怕,“你别劝我……我还想多活几年。”或者等等,因为不了解佛法道理,就好像大富长者派两个人来跟他讲,这两个人本来是要跟他讲佛法了,哎!他就吓走了。 我们佛菩萨有善巧慈悲方便,说:“那你就走吧!”让你走,这个时候,就用方便引导他过来,说:“某某人,你学佛,你念佛,能够保佑家庭平安,有好处。”这就等于说,大富长者让他到后园来打工,让他进门;进门之后,做什么工作?除粪。除粪就等于说,我们要消除我们的烦恼,“有垢障,我们这个很脏、污秽!”每天除粪,等于是每天在那里自力修行。作为大富长者,是要把整个极乐世界──阿弥陀佛要把整个极乐世界、佛的果地功德完全给你。但是现在跟你讲,为时尚早,你不敢接受,“哎呀,我才修行、才入佛门,哪里有资格接受这么大的功德,不可能!那我就慢慢修。” 让你诵经,让你诵多少遍,让你思想要清净,让你持戒,让你行善积德……这些工作都是在除粪。这样的修行,就得到你“一日之价”,你做一天,就得一天的工资。 好,慢慢地心态成熟了,就引导他(这是圣道门的修行)进入净土门,这个时候,就把钥匙、帐本都交给他──等于是把这个净土法门、六字名号交给你。交给你之后,还不敢说这个就是你的。念佛的人,就得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了,他也没敢认为“这个六字名号功德全部归我所有”,他认为“我一天念个三千遍、念个三万遍,我所得到的功德,就是这三万遍的数字”。他不知道这三万遍,每一声的南无阿弥陀佛,全体的功德归他所有。所以每天算:这个六字名号的功德,南无阿弥陀佛功德,归那个老头儿所有,归阿弥陀佛老头儿,归祂,祂是无量寿嘛!对不对?归祂有;那我得到多少功德呢?我每天得这个,今天三万,我干这么多活儿,就得这个。所以他在计数字。 其实,阿弥陀佛是要把整个的功德都给这个穷子。 过一段时间,调顺调顺,慢慢成熟了,这时候才宣布说:“我所有的庄园,所有的财产,通通归你所有。”等于是我们在佛门里边修行,先修过断恶修善、持戒、诵经,然后来念佛;念佛,一开始还是自力的,“我每天,我要念到清净心,我要念到多少数字,这个清净心的功德是我的;六字名号功德,是阿弥陀佛的。这个数字,成绩是我的;南无阿弥陀佛,还是祂的”,这样就隔开了。 哎!我们这一次来这里听法,听得懂的、明白了的,等于是和阿弥陀佛父子相见:“哎呀,原来阿弥陀佛这么慈悲,整个这六字名号功德全部归我所有!” 是不是这样? (“是!”) 所以,大家要明白:佛确实很委屈,为了救度我们,设尽种种的方便善巧,让我们都可以就路还家,回到本有极乐净土。 【《源信念佛法语》】 ▲大师在这里劝我们:不管信心浅,任凭弥陀。这个浅,其实不浅,甚至说我们这一边,你不要理会,完全任凭阿弥陀佛。 把这个《源信念佛法语》,我们再来共同读一遍,非常好! 离三恶道,生于人间,应大庆喜! 自身虽贱,不劣于畜生; 吾家虽贫,犹胜于饿鬼; “吾家”就是我这个家庭。 事虽不如人意,难比地狱之苦; 世间之难住多忧,即是出世间之缘; 身虽卑贱不高贵,亦是入菩提之导引; 故生人间,应该庆喜。 信心虽浅,ben愿深故,任凭必往生; 念佛虽倦,功德大故,称念定来迎。 故遇ben愿,更应庆喜! 妄念原是,凡夫本体。 妄念之外,别无心也。 直至临终,犹是一向,妄念凡夫。 知此念佛,即蒙来迎, 乘莲台时,能翻妄念,成为觉心。 从妄念中,所出念佛, 犹如莲花,不染污泥, 决定往生,不可有疑。 莫厌妄念多,应叹信心浅; 故以深信心,常称弥陀名。 鼓掌!这段法语好! 【心散乱,将如何?】 ▲下面,我们还要学一段。这一段,是法然上人的法语,名字叫做《十念法要》,通过这个名字看,应该是在解释《无量寿经》的第十八念佛往生愿所说的“乃至十念”。这个“乃至十念”,此法之要应当如何呢?法然上人有这一段话,也是非常恳切、非常契合我们的根机。 在这之前,先讲一个故事。有一次,因为法然上人在世就弘通念佛,很多各宗的大德法师都来请教,其中有一位天台宗的座主(后来成为天台宗座主),叫明遍僧都、明遍大和尚,他来请教法然上人,说:“哎呀,我虽念佛,心散乱,将如何?”你看这样的担心,不要说我们有,现在人有,古代人也有;不要说我们平常人有,大法师也有。他就来请教,说: 虽念佛,心散乱,将如何? “我心这么乱,这怎么办?” 法然上人就说什么?说: 生于欲界之人, 皆是散心之人。 我们生在欲界,欲界就是散乱心的人。三界分为:欲界、色界和无色界。色界、无色界是禅定的境界。既然生在欲界,“生于欲界之人,皆是散心之人”,散心之人,你心本来就散乱,就像生在人间的人,你生为人,你就有眼睛、就有鼻子一样。你生在散地当中,你就是有散心。所谓“念佛,要没有散心才能往生”,达到这个目标才往生的话,这个是不合理的说法。你做人,生在人间,就有眼睛、就有鼻子,你的眼睛和鼻子不障碍你往生啊;生为欲界,就是有散心的,这样对往生又有什么障碍呢?正因为散心: 散心之人,念佛往生, 方是可贵之ben愿。 所谓叹有散心而觉得往生不定,这个是没有意义的事情。不要这样想,这样想毫无意义。 能不能听懂? (“能。”) 哎!这个很好明白。正因为散心念佛必得往生,方是可贵之ben愿。阿弥陀佛的ben愿之所以尊贵、之所以契合我们的根机,是大慈大悲,就不挑选我们是不是散心、定心,就这样念佛,决定往生,这个才叫“易行道”。 这一点,一开始法然上人讲: 此我法然也力有所不及也。 他说:“明遍大和尚,你来问我这个问题,连我法然也是力量达不到的,我也做不到。”然后底下就说了这一番道理。你要担心这个散心、心散乱,这个毫无道理!不必担心! 此无谓之言也。 就是说:“你拿这个话来讨论,没有意义!不应该拿出来说,只管念佛就好了。”说得非常的恳切。 【苇池月影喻:妄念虽多,信心常住】 ▲同时,他有一个比喻,他说: 譬如十五之月, 像十五晚上的月亮,一轮圆月。这个月亮照在什么地方呢?照在一个很茂密的芦苇池里边,水池里边投影进去,月亮很清楚。但是,这个芦苇池被周围很茂密的芦苇盖住了,所以,从远处来看,你根本看不到月亮,如果走近来一看,把这个芦苇一拨开,就发现里面月亮还是在当中。 这样的比喻大家听得懂吧? (“听得懂。”) 它是一个比喻。说明什么呢?这个密密麻麻的芦苇,就好像我们的妄念一样──妄念之芦苇;这个池子里面的月亮,就好像我们的信心一样,我们信顺阿弥陀佛不改变;月亮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功德,我们以信心来念佛,等于我们的心水之池里边,信心清净来念佛,信顺不怀疑,等于我们这里边,就有六字名号的功德。虽然妄念很多,从远处看挡住了,看不到月亮,但是月亮还是在。 这个大家明白?这个比喻也非常的巧妙,非常的好! 【流急月不去:心乱佛常住】 ▲还有两句话,也非常好,叫做: 流急月不去, 心乱佛常住。 这是一幅对联,也可以叫做两句诗。 “流急月不去”:就是天上的月亮投射在小溪流、河池当中,溪流的水在那里不断地流淌,淌得很急速,流得很快。虽然流水流得很快,但是月亮并不能被它冲走。所以,流虽然急、水流虽急,月亮并不能被冲走。大家回去看这个水就能看得到,水淌的再快,但是月亮仍然在那个地方。不过,影子不是那么很清晰。虽然不清晰,还是有月亮。 快速的流水,就代表我们的心,这里想、那里想,心念纷乱。心虽然乱,可是我们心中还是有南无阿弥陀佛。所谓: “心乱佛常住”:虽然有妄想,像水波一样流淌,但是我们内心里边,阿弥陀佛救度之月、对阿弥陀佛的仰信,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,仍然在我们心中,忘也忘记不了。 是不是这样? (“是。”) 哎!我们也不会因为睡一个觉,起来忘记了,我们睡醒了起来,还是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。所以,昨天晚上睡一晚上,也不是说不存在,只不过我们睡着了,凡夫忘记了。但是,忘记不是永远忘记了,起来了,又出来了。就是如此。 【一句佛号他还记得】 ▲我们读再多的经典,背再多的法语、咒语,到临终的时候,都用不上、都不记得;记得也派不上用场,说:“到临死再诵一部经。”这个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。 只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很容易。所以,我就遇到有人,他出车祸了,什么事都忘记了,但是,这一句佛他还记得。 有一位莲友是贵阳的,他就是我上次讲的那个得脑溢血,一天一夜不省人事,结果,他一天一夜醒来之后,第一句脱口而出的就是“阿弥陀佛”,然后他告诉人家说:这一天一夜当中,他已经见到了极乐净土、见到阿弥陀佛了。他还是一个瞎子。 所以,我们也不必担心说:死的时候忘记了、不知道了……其实,那个时候,阿弥陀佛都会来现前接引的。 【《十念法要》】 ▲我们看这一段文。我先来把它读诵一遍: 不顾妄念余念, 不谓散乱不净, 唯口称名号。 若常称名者, 以佛名之德, 妄念自止,散乱自静, 三业自调,愿心自发。 故愿生心少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散心增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妄念起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善心生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不净之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清净之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三心欠缺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三心具足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三心现起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三心成就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, 纳于心腑莫忘失。 写了十个“亦南无阿弥陀佛”(这大概也……是不是讲这十句“亦南无阿弥陀佛”)。我想把这个,刚才读了一遍,我们再读、再解释。 首先开头就跟我们说: “不顾妄念余念”:你只管念佛,你不要管心中有没有妄念,还有没有其它的念头,有恶念、不清净……不顾!根本不用管它,只管开口念佛。 “不谓散乱不净”:说:“我心很散乱,不清净……”这些你都不要管。那做什么呢? “唯口称名号”:你只管“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……”妄念起了,也是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。底下就教我们: “若常称名者”:如果你经常口称南无阿弥陀佛。 “以佛名之德”:因为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就有这样的功德,就有这个功能。我们自己没有力量让它清净,也没有力量如何地凝定心神。你只管多念佛,“以佛名之德”── “妄念自止”:妄念慢慢就自然地越来越少,越来越不是那么汹涌猛烈,“妄念自止”。 “散乱自静”:这个散乱的心,自自然然地安静下来。 “三业自调”:身、口、意三业,也是自自然然地就很调柔、顺服,“三业自调”。 “愿心自发”:就是“我愿生极乐世界”的心……也有莲友说:“师父啊,我这个愿心也不是很强。”法然上人说:你也不必要在念佛之外,另外去有一个什么强烈的愿心,你只要多念南无阿弥陀佛,愿心自发。你经常念佛,心里面自然就有愿心。上人又讲,他说:“厌欣亦在称名之中”。“厌”就是厌离娑婆;欣求极乐。 我们作为凡夫众生,难免遇境逢缘不一样。比如说:现在身体四大无碍、身体健康、儿女孝顺、收入还比较丰厚、人家对我都很尊重,这个时候,就觉得再活十年、二十年也可以。一旦身体病老、人家来扰乱、内心又烦杂、儿子又失业、家庭又破产、媳妇又吵嘴,哎呀,自己又生病,到了医院还不知道怎么样,又穷、又贫困。这个时候,就很厌离:“哎呀,我要求生极乐世界。”所以,我们的心都是如此,这个是生灭的。凡夫的心,都是生生灭灭。 这样的众生,法然上人说:我们厌离娑婆也好,欣求极乐也好,是我们一个根本认识,也不是说你要达到某种程度。人家讲的,“厌离娑婆”就好像要离开牢房一样,当然,我们引导是这样子的,也不是每天都有这样的心情,一般人也做不到;说“欣求极乐”就好像出离牢房、奔到家乡一样。我们应当如此,但是,也不是说每天都能如此,我们的心还是在起起伏伏。 所以,阿弥陀佛如果要让我们发这样真切、恳切的厌离心、愿生心才能往生,那还是难行道,不容易做到。所以,阿弥陀佛说:“你只要愿生净土,只要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。”是不是这个道理呢? 法然上人就说:“厌欣亦在称名之中。”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……就够了,这样就是“厌离娑婆,欣求极乐”。 当然,那个根本不求厌离娑婆,只求下一辈子来做人、有富贵,然后死了投胎做鬼、有钱用,那就不应该了,应该发起厌欣之心。 总之,这些祖师大德所讲的,我们好听懂。他说: “三业自调,愿心自发”:如果我们念佛一点感受都没有,念了五年、八年,甚至十年、二十年,身心气质一点改变都没有,那个可能有问题──不可能的!你真正地常称佛名,自然地身心气质就有改变。一个很暴躁的人,会慢慢缓和下来──当然,你不要指望他一下子像阿罗汉一样,不可能。但是他有这个趋势,他内心有惭愧、有忏悔,有一面镜子照着自己,慢慢都会调整自己,叫做“三业自调”。 下面,法然上人写了十句话: “故愿生心少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”:“哎呀,师父啊,我最近日子过得不错,我不是那么很想求生极乐世界了。”这个时候,你还是念南无阿弥陀佛,别管它,你还是照常念佛,也不必要把这个佛号停下来,另外去有什么愿生心,你还是把持这句名号不改变,所以讲:愿生心少的时候,也是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。 “散心增时”:“我最近事情烦,股票又跌了,我本来想靠股票赚点钱,哎呀,每天那个电子板上的数字,就让我的心起起落落,升了,啊!发财了;降了,哎呀!亏本了。”你说这个凡夫无事找事,你在家里过日子不好吗?每天看那个板,看得心里提起来、降下去,有的人还跳楼自杀──都是假的,对不对?买了一万股,“哎呀!涨了四块,我就赚了四万块了。”其实,明天又掉了三块,“哎哟!我又损失三万块。”你说你这一天不是没事干吗?你发了四万块钱,又丢了三万块──不要干这些事情。我们的心,往往就是在起伏当中,遇事都很散乱,如果事情很多,杂缘散动。那么“散心增时”,也是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,不是说:“我把佛号丢下来,我在那里盘腿,我想什么办法……”,那样的话,也不行──你还是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,仰靠佛的名号之德。 “妄念起时”:念佛了,哎!妄念起来了,起来你觉察不到的时候,它就妄念套着妄念,一环套一环往前走。一旦觉察到了,“哎,起了妄念了!”当下觉察到,当下就回来念佛,你不要跟着后面又起了一大堆妄念:“哎呀!怎么搞的?我怎么又起妄念了?”你怎么又起妄念了?你就是这样子嘛!对不对?所以,发觉之后,拽回来,就平平淡淡地马上接着再念佛。不要在那里自起烦恼:“哎呀,真的难啊!真的苦恼啊!”这个自苦自恼、妄上起妄,没必要!“妄念起时,亦是南无阿弥陀佛”。 “善心生时”:看见穷人了,起了慈悲怜悯心,布施给他;看见哪里有困难了,我去帮忙他,起了善念;或者,这个时候发现,通过了悟佛法道理,厌离娑婆了、发菩提心了,善心生起来了。这个时候,也不要自己沾沾自喜:“哎呀,你看,我如果天天象这样的善心就好了!”──也不是!把善心也放在旁边,还是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还是念佛,这个叫“一向专念”。不要脑子里面东晃西晃,总是想许多,妄念起了,“我想什么办法把它克服”;善心起来了,就自己自我陶醉、自我欢喜了,又丢开念佛了,就成了不是“一向专念”了。 总是让我们回归到“一向专念”这个路线上来。 “不净之时”:心不清净了,心不清净还是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。 “清净之时”:也是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心清净,也不搁下来,还是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。 “三心欠缺时”:“三心”就是《观无量寿经》里边讲的:“一者,至诚心;二者,深心;三者,回向发愿心。具三心者,必得往生。”三心欠缺了,善导和尚讲的,这个三心如果缺了一个心,就不能往生。至诚心是真心;深心是深信之心;回向发愿心是愿生净土之心。在一起就是说:你真的信顺弥陀救度、愿生极乐世界,是真的,这个叫做“三心具足”。 有的人一说:“这三心具足,看看自己,哎呀!我好像三心不具足,三心欠缺。” 法然上人说:你也不要管它,三心欠缺了,你还是念南无阿弥陀佛。 关于这一句,上人的弟子就问法然上人,他说:“善导和尚讲的,三心欠缺,缺一心都不能往生,师父你说三心欠缺不用管,只管念佛也往生。你这样的说法,不是跟善导祖师的讲法矛盾吗?” 法然上人说:“不矛盾。” “怎么不矛盾呢?” 他说:“善导祖师所讲的三心欠缺,是对那个从来就不愿生极乐世界,没有这样的心的人才讲的。我讲的是指那个人已经有了愿生心,但是他不明白这个三心的分寸该怎么把握,以为要达到什么程度。”他说,“这两个不矛盾的,是对已经有了愿生心的人,跟他说。” “哎呀,我觉得我现在好像愿生心不强啊!” “没关系!” “我觉得我心不真啦!” “你只要念佛就好!” 他能回归到念佛求生净土的话,还是三心具足。 所以,这个所望不同、对机不一样,开示的法语就不一样。看起来矛盾,其实不矛盾。 所以,我们净土教理,可以讲也很微细。你简单讲,就是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谁都知道。如果细细地分辨,这里面心念、心态各不一样。 上人下面接着讲: “三心具足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”:“我现在三心圆备了,有至诚心了、有深心了、有回向发愿心了,《观经》里边讲:'具足三心者,必得往生’。我就沾沾自喜了。”然后,放弃念佛──这个不叫三心具足。三心具足还是在南无阿弥陀佛当中。所以,法然上人他是讲这个意思。你不要离开南无阿弥陀佛之外,另外有什么三心具足。所以,还是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。怕人家误解了。 【让我们往生的,不是能信的心,而是所信的佛】 ▲你看有的人,现在就有人误解,说:“信顺阿弥陀佛,信心一念就可以往生。我现在有信心了,所以,我不用念佛了。”为什么有信心呢?“因为有一天,我听到阿弥陀佛ben愿,我欢喜得掉眼泪了,我感动得哭出来了,我很欢喜,跳起来了,欢喜踊跃,跳起舞来了,这个代表我有感应、有体验,代表我被阿弥陀佛救到了,所以,我往生定了,以后念佛不念佛那都无所谓了。” 这样的认识正确吗? (“不正确。”) 这样的认识错误,不正确。这个叫做“非因计因”,他把不是正确的因,当作往生之因;他把凡夫的生灭心,当作往生的正因,这个怎么可以呢?喜悦也好、感动也好、体验也好、掉眼泪也好、哭出来也好、跳舞也好,时过境迁,就没有了。昨天掉眼泪,今天就不掉了,对不对?醒的时候感动,睡觉的时候就忘记了。这个怎么是往生正因呢?这个就过去了。他错误地理解,每次就回忆:“哎呀,我为什么能往生呢?因为,在二○○六年九月三十号下午三点,我听法师讲法,我笑出来了。”他把那一念当作往生正因──错了! 所谓信心,是信阿弥陀佛的誓愿。当然,你闻法喜悦──闻法喜悦,这个是一个心理反应,但并不代表这一点使你往生。虽然在经典里说“信心欢喜,乃至一念”,不是我们能信的心能让我们往生,而是我们所信的佛、所信的这个念佛法门,我们落实在念佛当中了,往生净土。 我给大家打一个比喻:一个人饿得要死了,我们拿一个馒头给他,他看见这个馒头,当下信心欢喜:“哎呀!好啊!有馒头吃。”那么,他欢喜之后,我就把馒头收起来。请问:他能饱吗? (“不能。”) 欢喜不能让他饱肚子,馒头才能让他饱肚子。 这个欢喜就代表初次闻法,“哎呀,师父啊,你讲得好,我很欢喜!”回去不念佛,等于馒头没有吃到──空欢喜一场!对不对? (“对。”) 这个馒头就代表佛号。你回去老实念南无阿弥陀佛,虽然不欢喜,也能往生。只要你老实吃馒头,不欢喜也能饱肚子。 所以,念佛很重要。前面的闻法,都是为了落实我们一向念佛的前方便和导引。 【一切落实在一向专念当中】 ▲所以,我们的善导祖师,他在解释《观经疏》,前面虽然讲信机、信法,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,到最后《观经疏》的结尾,他说: 望佛ben愿, 意在众生,一向专称弥陀佛名。 落脚点是落脚在一向专念,你只要能够一向专念,什么定善、散善的功德都有;什么信机、信法,都落实在一向专念当中。 “我为什么一向专念?我知道我是个造罪凡夫,除了念佛,没法出离”──这叫信机;“我为什么一向专念?我知道念佛──弥陀ben愿不虚,决定往生极乐世界”。所以,信机也好、信法也好,深心也好、至诚心也好、回向发愿心也好,都是落实在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当中,落实在一向专念当中。 所以,法然上人才讲: 念佛虽有种种之义, 讲三心、讲四修、讲五念、讲信机、信法、厌离、欣求……讲了很多,经典教义很多,“念佛虽有种种之义”。 称念六字之中, 一切皆含。 你只要称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六个字,通通包括无余。 【上船得救喻:欢喜于一向专念】 ▲又比如说:我们在这里经常把净土法门比喻为乘船的法门,我们在一个孤岛上面,这个孤岛,火山爆发了,喷发出来了,周围是汹涌的大海,看着自己就要被这个火山所吞没,没办法离开这个地方。这个时候,看见有大船来救我们,欢喜不欢喜? “哎呀!欢喜啊!高兴啊!”高兴之后,不上船──空欢喜一场,对不对? 我们的人生就是如此:人生象一个孤岛,我们的寿命越来越少了,就好像海水淹没这个岛屿,淹到这个地方,淹到这个地方,我们就往上爬,爬到顶上。再淹过来,我们就死路一条了。 在我们还没命终之前,在这个岛屿还没沉没的时候,来了一艘大船,船长就呼唤我们说:“哎呀,你只要上船,相信我,你一念欢喜上了船,我就可以渡你过海。”这个目的是要让我们上船。如果我们不相信、怀疑心、有恐惧心,当然我们不会上船;我们知道我们的环境很紧迫,这位船长来救我们,看见救度我们的愿船,自然内心起欢喜。所以,欢喜它是根据什么呢?是因为“这个船来救我,想到我坐船可以脱离险境”,欢喜于这件事情。所以,欢喜自然就上船了。如果认为说:“我欢喜了,不上船。”这样空欢喜一场。 我们念佛法门也一样,大家在这里多天的听闻,听闻之后,回去就要念佛。不是说:“哎呀,我听师父讲了,这下我可能往生了!”然后,念佛往后脑勺一甩,不念佛了,那个叫空欢喜一场。应该执持名号!我们所谓的“信心欢喜”,是欢喜说:“我这样的造罪凡夫,我只要念佛,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。”所以,欢喜于此一件事情,不是欢喜于其它事情。 【穷人失金喻:执欢喜弃名号之邪见】 ▲再打一个比喻:有一个人很穷,穷光蛋。人家怜悯他,送一包东西给他,说:“这个是黄金,你好好保留,你肯定能免除饥饿和痛苦,发财了。”这个黄金是用一个盒子(很贵重的盒子,因为很尊贵),装进一个很贵重的盒子,交给他了。可是这个人,他不认识,看到这个盒子,觉得不错。但是,也没有打开,不能打开看到这个黄金。所以,他天天守着这个盒子,心里边觉得说:“哎呀,我发财了吗?我真的发财吗?但是,我怎么还是穷光蛋呢?” 有一天,遇到一个人,过来之后,把他的盒子给打开了。他一看:“哎呀!真的是黄金啊!”这下他心里边……“见钱眼开”,见到这个黄金,他心里就喜悦了:“哎呀,我真的不要再受穷了。”这一念喜悦,他就很高兴,就冲出去告诉人家:“哎呀,左邻右舍啊,我发财了,我现在不是穷人了!”他讲的话,现在讲得就很有底气,因为家里有黄金嘛!所以,大家也不敢小看他,认为他真的是发财了。 结果,他在外边到处去讲,讲来讲去,有人就跟他说:“某某人,你现在还是老老实实回去,把你的黄金看好,免得走漏风声,让贼偷走了,你又成为穷光蛋。” 他一听,“哎,也有道理!” 这个时候,就来了一个贼,这个贼跟他说:“哎呀!某某人,你不要听他的,他嫉妒你。你这么讲,他知道你发财了,嫉妒你。”他说,“大富翁都是很潇洒的,就象你这个样子,你想想看,你守着那块东西有什么用啊?你守它好几年,对不对?你也没有这种法喜,对不对?没有这种发财的感受。” “对呀!这块黄金,在我那里放三年了,我还觉得很穷苦。” 他说:“穷苦,就是那一念穷苦的感受;现在你有了这种快乐的感受,有了发财的感受,就说明你发财了。你之所以发财,就在你看见黄金的那一念之间,你就发财了,所以,这一念很宝贵。你不要让他把你骗了,把这一念偷走了,你就是穷光蛋了。” 他一听,也有道理! 这个小偷跟他讲完之后,就派一个人到他家里去,把黄金偷走了。 回来,他仍然是个穷光蛋。 这是一个比喻。比喻什么呢?我们有人听到这个法门──黄金就代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;包装就代表我们自我的执著心,不认识,通过种种的艰难……;后来打开这个包装,就代表有善知识给我们开导,让我们了解了六字名号的功德,在初闻名号的当下,就感觉到很欢喜,“哎呀,我真的可以往生了。”然后就出去跟人家讲:“哎呀,这样就能往生,这样就能往生啊!”自己不念佛,不执持名号,等于说把这个六字名号的黄金功德丢在旁边。 人家劝他说:“哎,某某人,你老是这样讲不行啊,你还是要念佛啊!” 他自己又懈怠不想念,旁边有人还破坏他,说:“哎呀,你就是知道这个名号的一念之间,你就往生一定了!就是那个感觉,哎!往生不往生,就是那一念的感觉──信心欢喜。你去念佛,这是很苦恼的事情,不必多念。” 这样就是一种邪知邪见,这样就是一种贼,偷掉了我们的无上之宝。我们不能被这个错误的见解障碍我们的行持,应该老老实实地听从善导祖师的教导,来好好念佛。 现在有的人住于邪见。 【已经成为一向专修的人,不别论三心、四修】 ▲法然上人下面说: “三心现起时,亦是南无阿弥陀佛;三心成就时,亦是南无阿弥陀佛”:法然上人总是依《观经》,因为他是专门依据善导祖师的,善导祖师是在解释《观经》的。《观经》当中就讲“三心”;在《无量寿经》第十八愿里边就是至心、信乐、欲生这三心:至心就是至诚心;信乐就是深心;欲生就是回向发愿心。所以,具三心也就是第十八愿里所讲的信愿具足。 “三心现起”的时候,你也是“南无阿弥陀佛”;现在“三心成就”,也不离开这个,还是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。 法然上人还有一句法语,他说: 论三心、四修者, 为成一向专修也; 已成一向专修之人, 不别论三心、四修也。 这个需要解释。他说:净土宗里边,讲三心、讲四修──四修是恭敬修、无间修、无余修、长时修,这叫四修。 善导祖师在《往生礼赞》里边说: 安心、起行、作业。 “安心”就是三心,三心具足。法然上人说:净土宗有很多教理、教义,在这里谈三心、谈四修:你要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,你要长时修、恭敬修、无间修、无余修,讲这么多的目的,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向专修的人。“谈三心、四修者,为成一向专修也”,让我们能成为一个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。 已经成为一向专修之人──她这个老太婆,她听懂了,她知道了,她都已经在那里从早到晚、从晚到早,就是这一句名号,绵绵密密地在那里念佛,已经成为一个专修念佛的人,愿生净土,你没有必要再跟她讲:“哎,老太婆,你光这样念,你不懂得三心不能往生!你应该懂得深心──什么叫机深信、什么叫法深信;什么叫至诚心……”这样跟她讲,反生障碍。 所以,法然上人说:已经成为一向专修的人,不别论三心、四修也。 比如说:我们在座有很多莲友,他听闻这个法义懂得了,回去就专修念佛。你不要吓唬他:“哎!你光念佛怎么行啊?你不念《阿弥陀经》怎么可以?《阿弥陀经》是五种正行当中的一种啊!”你这样就是给他惹麻烦。 我们讲五种正行的目的,也是让他进入一向专修。他已经落实一向专修了,你说:“哎呀,好!好!好!”满足了,达到了,就可以了,这就达到目的了。 “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,纳于心腑莫忘失”:法然上人最后交代我们说:象这样子的念佛,你就决定往生。这个很方便,请你把它牢牢地记在心中,不要忘记了,就按照这样去做。 【《十念法要》】 ▲《十念法要》: 不顾妄念余念, 不谓散乱不净, 唯口称名号。 若常称名者, 以佛名之德, 妄念自止,散乱自静, 三业自调,愿心自发。 故愿生心少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散心增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妄念起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善心生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不净之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清净之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三心欠缺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三心具足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三心现起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三心成就时,亦南无阿弥陀佛。 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, 纳于心腑莫忘失。 好!到这里。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 好!谢谢大家! (发布者:无量光 欢迎投稿,责编:无量光,网站:佛要救你,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