湛空法师:善导祖师之他力ben愿思想(6)

(二)、他力法门的起因 世自在王佛住世时,嘉许其行,并直下开示摄取佛国、庄严妙刹的根本方法。汝自思维、汝自当知、汝应自摄,道出菩萨建佛净土,成佛正觉,皆由自心,并从外得。这个当然就是自心即是当人妙明真


(二)、他力法门的起因
世自在王佛住世时,嘉许其行,并直下开示摄取佛国、庄严妙刹的根本方法。“汝自思维”、“汝自当知”、“汝应自摄”,道出菩萨建佛净土,成佛正觉,皆由自心,并从外得。这个当然就是“自心”即是当人妙明真心。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,于此心中,炽然被修菩萨万行,以庄严佛土。可知,妙土庄严乃由自心显现。
世自在王佛开示的自力顿悟渐修的妙庄严门法藏菩萨自然当机,依之而修,经无量劫,也能成满大愿。但是,法藏菩萨却回答道:“斯义弘深,非我境界,唯愿如来应正遍知,广演诸佛无量妙刹,若我得闻,如是等法,思维修习,誓满所愿。”这种超出常格的回复,充分显示出法藏菩萨的悲心和妙智。法藏菩萨受同体大悲的驱使,发心广度十方一切苦难众生,并且为“速疾”功能。“速成无上正等正觉(自利)”。“速生我刹受安乐”,“速到菩提究竟岸”(利他),通途的菩萨净国土的行门,法藏菩萨能直下承当,而超胜一切佛国的最胜净土之行,同时又具“速疾”的功能的度生方法,却是当时的法藏菩萨的智能所不堪。因此法藏菩萨再次恳求世自在王佛加持,以冀快速圆成“超胜诸佛”的ben愿。阿弥陀佛的因地,以不可思议的悲智,启开他力速疾易行的法门,真正实现了速疾起建,速疾满愿,速成净土的初衷。
法藏菩萨净土庄严的圆成,即是阿弥陀佛广度众生的开始。阿弥陀佛因地“他力速疾易行”的物质,在阿弥陀佛的果地上更加发扬光大。弥陀净土的理念昭示:凡惑众生仰赖阿弥陀佛的愿力,信愿持名,即得带生往生,横超三界,径登不退,一生成佛。其修持下手处,即是从果起修,六字洪名由阿弥陀佛果地的万德所庄严,今以此果觉作众生修持的因心,名具万德,行人念佛,即将阿弥陀佛的万德转换成自己的功德。即念即佛,香光庄严,不可思议。弥陀因行者,舍众生三业,佛力为行,离娑婆生净土,是为因愿,是慈悲超世ben愿。
(三)、他力思想的确立
善导的他力思想主要是通过判教理论确立的。判教是按照一定的顺序,将佛教经典排列组合。从而显示本宗所尊奉的经典的权威地位。判教又称“教相判释”,简称“判教”、“教摄”、“教相”。指对佛教的各种典籍和派别都加以统一判释。
印度大乘佛教产生后,只有简略的判教。如《法华经》按自利、利他分小乘、大乘;《楞伽经》按修行之法分渐、顿二教;《涅槃经》按佛说分五味(五时)等等。印度庞杂的教义体系传入中国,纷争迭起,声称为释加牟尼亲口所宣,不容置疑。因此,如何把这些分歧调和起来,并把自己的宗义定于一尊,便势在必行了。中国佛教宗派和判教理论便是在这种条件下举起的。
善导是在继承了昙鸾、道绰的他力ben愿思想判教理论,分为难、易两条成佛之道,靠自力修行成佛困难,谓之“难行道”;而凭借他力(佛的愿力),成佛则容易,谓之“易行道”。倡导易行道,否定难行道,为末法时代的众生找到了一种简单疾行的法门。
1、二道二力-----中国净土教早期判教理论
昙鸾生活在公元五世纪末六世纪初,正是《无量寿经》所宣扬的“四十八愿”之说流行时期。
昙鸾的“他力”往生观,体现在他的“二道二力”说之中。他认为当时的社会已进入《阿弥陀佛经》中所说的“五浊恶世”。“五浊”指劫浊、见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、命浊。昙鸾的“二道二力”说是直接吸取了龙树(公元2---3世纪)《十住毗婆沙论》的思想而来。
龙树在《十住毗婆沙论》中说:“佛法有无量门,如世间道有难有易,陆道步行则苦,水道乘船则乐,菩萨亦如是,或有勤行精进,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。……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应当念十方诸佛,称其名号”大意是说,佛教有无数种修行方法,如果有人不惜身命日夜勤苦修行,要过很长时期才能达到阿惟越致的觉悟境界,这种修行方法属于难行道。但如果以恭敬的心念十方十方诸佛,“称其名号”,就可以很快达到阿惟越致的觉悟境界。
昙鸾把龙树的说法收入自己的净土学说之内,他认为,在五浊恶世时,依靠个人的勤苦修行,很难达到阿毗跋致。主要难在五点:外道伪装,混乱大乘佛法;小乘只求自己解脱,阻塞大乘普度众生慈悲精神之实行;恶人捣乱,毫无顾忌,破坏修道者的胜德;是非不分,善恶颠倒,损害清净之行;靠自力修行,不相信依靠佛的他力拯救。因为这五点的缘故,所以难得断惑证真,修因得果,比如陆路步行则苦,是为难行道。与此相反,只要信佛,以此因缘愿生阿弥陀佛净土,便可借助阿弥陀佛愿力,死后往生净土,进入“大乘正定聚”,比如水路乘船则乐,是为易行道。这就是昙鸾的二道(难行、易行)二力(自力、他力)之说。
很显然,昙鸾的“二道二力”说,承袭了龙树《十住毗婆沙论》中的“二道”说而来,但又有创新之处。
首先,龙树的二道说是把求阿毗跋致的众多修行方法分为难行、易行二道,所求阿毗跋致在此土均可得之,没有往生净土之必要。换言之,龙树所说的阿毗跋致不等于净土,求阿毗跋致不等于求生净土。而昙鸾之“二道二力”说是专门为了宣扬“西方净土”。
其次,龙树所提倡的“易行道”,乃是一种方便法门。如文中所说:“阿惟越致地,是法甚难,久乃可得。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,是乃怯弱下劣之言,非是大人志干之说。汝若必欲闻此方便,今当说之。”可见,“易行道”是“汝若必欲闻此方便”才“说之”的,颇具“不得已”而说之的味道。而昙鸾则是全力奉行“易行道”,将“乘佛愿力”而“往生彼清净土”看成唯一可行的简捷法门。再次,龙树所说的易行道,指的是以恭敬之心念十方诸佛的名号,便可很快地达到阿毗跋致。他说的称念的“十方诸佛”不是专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,并非宣扬阿弥陀佛信仰的。而昙鸾则是以皈信阿弥陀佛,死后往生西方净土作为宣传的主旨。可见,龙树的泛论求阿毗跋致有难行易行二道,昙鸾则是专门论证西方净土信仰的易行。二道说虽肇始于龙树,将之改造为净土理论则起于昙鸾。正是昙鸾,将龙树二道说发展成为净土法门的判教理论。

(发布者: 欢迎投稿,责编:无量光,网站: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
佛要救你相关文章: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