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善导祖师的净土思想》第4讲:难行与易行──龙树菩萨判“难易二道”而舍难行取易行

第4讲:难行与易行──龙树菩萨判 难易二道 而舍难行取易行(一) 净宗师父2006年9月25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【七个专题】 诸位法师,诸位莲友,大家请合掌。 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

第4讲:难行与易行──龙树菩萨判“难易二道”而舍难行取易行(一) 

净宗法师2006年9月25日讲于长春般若寺

【七个专题】 

诸位法师,诸位莲友,大家请合掌。

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

好!请放掌。

从今天开始,我们将以七个专题来讲解、说明我们净土教理上最重要的概念。这七个题目已经请净德法师写在黑板上,一十四个名词,不多。如果从记忆的角度来讲,因为它都是成双成对的,也可以讲只有七项内容。如果从理解的角度来说,也只有一个道理──七个讲题是说明一个道理:帮助我们正确地选择我们净土正依修行之路,选择阿弥陀佛的ben愿念佛。

这七个讲题的内容,可以讲是我们净土宗教理的基柱,非常重要。所谓“基柱”就是比如说:我们建立一座楼房,它的基础和梁柱,是非常重要的。由此而搭建我们一宗教理的框架。

这七个讲题当中,也会说明我们净土宗传承的关系。所以,对于一宗教理的建立,有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或许对于有的莲友,未必要知道这一些教理上的架构问题,说:“我只要能够安心老实念佛就好。”这个当然是不错的。

从一个法门的建立,包括从我们信心的守护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如果在教理方面没有明确的指导,所谓“理明则信深”,理明确了,我们的信心则能深固。不然的话,或许法师讲解了,师父给你具体的问题回答了,你当时欢喜了。回去之后,别人再引经据典,或者引用其他的法师讲的话,或者引用其它的经典里边的语言,说:“哎呀!你这样不行啊!”你一听,心中就动摇了,“对啊!这人家说来都有依据啊!”

我们首先对于我们这一宗的教理依据能够清楚、朗然、明了在心,这样我们就不会动摇。

七个讲题也就是七对概念:

第一是指:难行与易行(我先把这七个题目简略地说明一下)。

第二是:自力与他力。

第三是:信机与信法(“机”就是根机;“法”就是我们选择的法门。“法门”的意思)。

第四是:圣道与净土(净土法门之外叫“圣道法门”)。

第五是:要门与弘愿(这第五个名词,是善导祖师所特立的,可能大多数人很陌生,其它的名词或许接触过。所谓“要门”“弘愿”,是比较陌生的一对概念)。

第六:正行与杂行(这个应该多数人都知道,可能不一定详细明了它的内容,但名词是知道的,“正行与杂行”)。

第七:定业与助业。

【难行与易行】 

我们今天先学第一,说明:“难行与易行”

完整的标题,应该称之为“难行道与易行道”。如果再简略一点,就可以说成三个字:“难与易”。很简单、很干脆。

“难行与易行”,这个“行”有两种概念:

一个是“修行”:难以修行的法门和容易修行的法门,这是两个概念。

再一个就是“通行”:你这样的修行,因为很困难,所以难以通过、行不通;第二就是容易,容易通过、行得通的法门。

当然,这个都是比较根机而选择的。

【龙树菩萨与《易行品》】 

这个首先是出在龙树菩萨的《易行品》这一章当中(龙树菩萨撰写《十住毗婆娑论》,其中有一品叫做《易行品》)最著名的论断,就是把我们佛法中的修行法门(所谓“大乘菩萨道”)分成“难易二道”。所以,我们这里说明了——龙树菩萨判“难易二道”

“难易二道”的目的是在哪里呢?帮助我们抉择,舍难取易——就是舍弃难行、选择易行。所以,我们刚才也说过了,七个讲题是讲一个内容、一个核心。

龙树菩萨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?他是诞生在我们大圣释迦牟尼佛入灭七百年左右的时候,在印度的一个婆罗门的家族当中。龙树菩萨从小就天资颖悟,世间的所有学问、道术、天文、地理没有不通达的,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。菩萨应化嘛!当然非同凡流啦!

他的出家因缘:他一开始也没有接触佛法,因为印度外道很盛行,所以,他就学了一个隐身术,跟他几位朋友学,他们就是到了王宫里边,侵凌王宫的美女,这样,事情久而久之就败露了,国王就发现有异,发现有人作乱。是什么样的人呢?一定是有隐身术的。隐身术,你看不到啊!他也有高人,说怎么办?他说:“在地上铺上灰,虽然看不见,他过来有脚印,如果发现有脚印进来之后,就让武士在空中乱砍。”王宫里面找到一块地方有脚印,就把门一关,在里面就让武士乱砍。结果他们不知道,就进去了。这个时候,一看有脚印,赶紧武士就包围起来,在空中用刀乱砍。他的其他三个好朋友,都成了刀下之鬼。龙树,他脑子灵,他就跟在谁后面呢?跟在国王后面,国王往哪里走,他就跟在后面。人家刀再砍,不会砍国王啊。他就是侥幸得了一命。由此他悟出来:欲为苦本。“哎呀!在这个世间,欲爱、爱欲就是苦恼的根本,不能解脱啊”。所以,这就是菩萨示现,断然地出家学道。

他出家学道,九十天的时间(九十天才三个月),九十天的时间通达小乘三藏,经、律、论三藏完全通达,辩才无碍,所向无敌。

这个时候,又遇到雪山的老法师,雪山高人、高僧引导他学大乘佛法。他学大乘佛法,以他的那种智慧和根性,也是不长时间完全通达,没有人能够抵挡,他就心里起了骄慢心了,“我这个天下第一智慧,看来佛法深度也就这么高,我也学得差不多了……”

这就讲到他的名字叫龙树,为什么叫龙树呢?他的妈妈在树下生了他,色身是在树下生下来的;他得道法身,就是大龙菩萨把他接到龙宫──大龙菩萨,我们佛法的经典在世间流行,龙宫里面有保存,在天上也有。世间流行会有隐没的时候,龙宫有收藏。大龙菩萨就把龙树接到龙宫里边,让他看,那个就好像我们的藏经阁一样,不过比我们这个高级,打开一看,“哇!这么多经典,浩若烟海!”叹服了。

我们现在大家学的《华严经》,就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边取出来的,不然,我们没得学。龙树菩萨到龙宫一看,《华严经》是有三个版本——广本、中本和略本。那个广本就浩若烟海,太多了!一般人根本没有智慧能够受持。中本,就是中间的这个本子,也非常的多,阎浮提众生(就是我们世间的众生)也根本没法诵持,比我们现在这个略本,可能要多千万倍的这么一个概念。龙树菩萨就取了一个最简略的本子──我们现在见到《华严经》,一看一大垛,这是最简略的。如果要取中本和广本,完了!

所以,大家想读经,龙宫里很多,而极乐世界更多!到了那个地方,你就开悟,读不完的经典;在这个地方,什么“读诵大乘”啊,都是很少很少的。

龙树菩萨深入大乘的教理,大龙菩萨把他送到岸上来。送岸上来,他就要弘法了。他弘法,先没有因缘,先是混迹在军队里面(那个时候军队作战)作战,他是菩萨,天文、地理,他有他心通,什么都知道,英勇善战,所向无敌。国王就很信服他,说:“你是何人?”

“我是天下第一智者。”他就这么讲。

“啊!你敢这么讲!”

“哎!我就敢这么讲。”

国王就问他了:“第一智者,那你现在知道天上在干什么?”

他说:“天上阿修罗和天人正在作战。”

“你怎么知道天人正在跟阿修罗打仗?”

他说:“不信你看。”手往上一指,天上阿修罗跟天人打仗,打的那个残手、残脚,砍破的,从天上“啪啪啪”掉地下来了。国王就信服了,什么事都信服他。

他有这个因缘,能够得到国王的护持,大弘法化。

龙树菩萨是了不起的大德,他在我们佛教界的影响,可以讲是除了世尊之外,除了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外,没有第二位能够相提并论的。所以,他被我们历代的佛教徒认定为是“世尊第二”(释迦牟尼佛第二)、“八宗共祖”,我们中国不但是净土宗──大乘有八大宗派,这八大宗派都共同推举龙树菩萨作为开宗的祖师,都能在龙树菩萨的思想、著作里边找到依据,这是源头的地方,不管是天台、华严、禅宗、密宗、净土宗……都能在龙树菩萨这里找到依据。

龙树菩萨本人的信仰,他是八宗并弘了,他是“八宗共祖”“世尊第二”嘛!这么高的德望、智慧和地位,他本人的信仰的归宿点在哪里呢?根据释迦牟尼佛在《楞伽经》当中的授记,龙树菩萨是归心极乐世界。所以,我们各位,我们是龙树菩萨的嫡传弟子,他到极乐世界,我们也去,不好吗?好不好?

“好!”

世尊在《楞伽经》当中预记,在经典里边说明,有明确的文字记载,有八句话,我来跟大家说一说。世尊说:

于南天国中,

有大德比丘。

“南天国”就是印度南天竺,印度分“五印”,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,南印度、北印度、东印、西印和中印度。南天竺当中,“有大德比丘”

名龙树菩萨,

他就叫做龙树菩萨。

能破有无见。

为人说我乘,

大乘无上法。

“能破有无见”:我们凡夫就堕落在“有见”“无见”当中。龙树菩萨,他有《中论》、《百论》、《大智度论》,这些都是讲“空性”的;还有像《十住毗婆娑论》,就是站在“有宗”的立场上。“有见”“无见”是我们凡夫的习性……如果讲“有”,就认定实有;讲“无”,就认定实无,这样就不是佛法的中道,龙树菩萨破斥凡夫“有无”之见

“为人说我乘,大乘无上法”:广说大乘无上的法门。“大乘无上法”是指什么法呢?依龙树菩萨本人的最后归向,就是指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。最后说:

证得欢喜地,

往生安乐国。

龙树菩萨是在现生当中证入“欢喜地”,就是“初地”。我们讲“十地菩萨”,到等觉、妙觉、成佛,初地就是“欢喜地”,又称为“不退转地”。到初地菩萨有什么样的功行呢?如果说这个人证得初地的菩萨圣果了,他可以分身到百千佛土去,虽然还没有圆满无上正等正觉,智慧德行已经是不可思议。因为登地了,破除无明了,所以,十地到最后也就成佛了。

这样一位大德菩萨,他是选择极乐世界作为他最后的去向。不要说龙树,就是普贤菩萨、文殊菩萨也都如此。十地菩萨共同选择极乐作为往生的净土。

【修行菩萨道,难!】 

龙树菩萨《易行品》,他是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呢?可以讲,他很善巧。因为人心有一个基本的趋向,喜欢容易,对于这个难有点害怕;如果有容易的,首先挑容易的,实在找不到,那没有办法的事情。所以,人心如此。

龙树菩萨就把这一代佛法分成“难行道”“易行道”。他在《易行品》当中这样讲,他说:菩萨修行要达到不退转地的话,是非常的困难。首先说明很困难。

为什么要说明“不退转地”呢?因为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成佛,成佛当然不容易,成佛的第一个关口,你要突破、达到不退转。如果你能达到不退转,即使没有成佛,但是也稳定了,因为他只进不退了,这个叫不退转地的菩萨,决定不会再退堕下来,只有升进,不会堕落。如果还没有达到不退转,就有可能堕落,不管你再有怎么样的智慧德行,都有可能堕落。

要达到不退转,有这么三个难的因素,叫:

“行诸难行”:怎么难呢?“行”就是修行;“诸”就是很多,诸多因素,。种种的难行苦行,就如同说的六度万行,都要去做,“行诸难行”

“久乃可得”:不是说一生、两生,或者说一百生、一千生的修行,我就可以得到不退转,不是的。要“久”,这个“久”是无量劫,是很长久很长久大劫的时间,“万劫修行证不退”,你最少从发心修行,只升进、不堕落的话,经过一万劫以上,这个是《璎珞经》里边所讲的。各教的判释方法不一样,总之,要达到不退转,是经过很长久的时间,不是一生、两生、一百生、一千生。

这一大劫的时间,一个劫,你们知道多长时间吗?一个劫的时间是无法衡量的,很长。我们世尊很善于打比喻,如果是讲一个数字,可能大家没有观念,说“一个亿”“十个亿”“一百亿……”讲多了,在我们脑子里边都是一个概念,“一百亿也是很多,十亿也是很多;你讲一天、十天,我还能感觉出来,哦!一天大概这么长,十天比较长,再讲长之后,我们不知道了”。所以,世尊打一个比喻,用两种比喻来说明一个劫的长短:一个叫做“磐石劫”,用磐石的比喻来说明;一个叫做“芥子劫”,用芥子的比喻来说明。他怎么说呢?

说有一个大石头,这个石头有多高呢?有多长、多宽呢?这里讲“一块石头”,其实就是一座石山,四十里长(大家想一想:我们长春城有多大?),四十里这么长,四十里宽,还有四十里高。四十里高,就比喜马拉雅山还高,四十里,二十公里,二万米的高度,喜马拉雅山才八千多米。这么大的一个石头,然后,长寿天的天人,每三年下来一次──天人的袖子是非常薄的,“薄如蝉翼”都不足以形容它的薄,比云彩、比空气还要稀薄,不然的话,他不掉下来了?对不对?非常薄。长寿天天人,三年来一趟,用他的薄袖子在石头上轻轻摸一下,三年来抚一次,一直把这个大石头山抚完了,那个叫做一个劫。

你看看!怎么可以想象?你回去不要说那个大石头山,你就是用鸡蛋大一个小石头,你三天摸一次,看你这一辈子能不能摸完?这个时间是不可称计久远的长,非常长的时间。

修行菩萨道的“久乃可得”,是动不动成千上万劫的时间,在这么长的时间之内,如果说你有一劫、有一生不能修行了,堕落成为猪马狗羊了,那还不算在内,是要你生生修行,才算在内的。其实,我们经过的时间还不止万劫了,没有时间的概念,还在这里轮回,那就是我们“头出头没”。所以,龙树菩萨就告诉我们:根据经典说,这个是非常的难,久远大劫才可以得到不退转。

是不是久远大劫一定得到呢?还不一定,有危险因素。所以,底下说:

“或堕声闻、辟支佛地”:可能还会堕落,堕落成为什么呢?堕落成为阿罗汉和辟支佛。啊?我们一听说:“阿罗汉怎么叫堕落?哎呀!我要搞到阿罗汉,我就高兴坏了,这不是进步了吗?”他是相对于成佛而讲的,相对于成为发大心的菩萨来讲,你堕落成阿罗汉,成自了汉了,那等于说你前功尽弃。所以,经典里说,如果成了阿罗汉,“是名菩萨死,则失一切利”,等于菩萨断头了、死掉了。因为阿罗汉只讲自利了,“灰身灭智”了,他不再发大心的话,就“灰身灭智”了。这样,他不能成为无上正等正觉,结果等于一尊菩萨、一尊佛没有了,成为一个阿罗汉了,这样就失去了成佛的大利。

所以,龙树菩萨用这三个字来形容:“诸”就是种种的难行苦行;“久”就是不可思议、不可想象长的时间的修行;“堕”就是中间不保险,可能会堕落阿罗汉。

当然,这个还是指那个有道心、能修行的人,像我们来讲,谈不上,我们是“常没常流转”,这么一个状况。

所以,龙树菩萨在《易行品》当中,他是首先采取一个问答的方式。问答,就是自问自答。前面讲了这么多之后,底下发问了,这个人着急了,一看,“哎呀!这么难啊?”他就问菩萨了。

“是故,若诸佛所说”“哎呀,如果佛所讲的教法里边有易行道”,我们一听,心里面也有这样的想法:“这么难!我这一辈子一气不来,还不知道下辈子到哪里去?”所以,就在盼望说:“如果诸佛教法里边有易行道——容易修行的法门,能够疾至不退转,能够快速到达不退转,不要在那里老流转,这样,我请你给我讲。”他就来向菩萨来说明。

龙树菩萨底下就要回答了,龙树菩萨的回答分两个部分,首先就把他批评一顿、呵斥一顿,然后才给他答案。这个人问问题,其实他是根据自己的根机──也是龙树菩萨代问的、代问代答。因为他是根据佛法作为镜子,一对照自己,“哎呀!太难了!”然后,又根据自己的根机,一选择的话,“哎呀!这个我修不了。”

所以,我们这里就是一个契入点,就是我们自己修行法门也要如此,根据我们的根机来选择,“我应当修行什么法门?我想选择一个易行道。”

我们在座各位,大家是愿意修难行道,还是愿意修易行道?

“易行道。”

【贪功德】 

所以,有人讲:“学佛法,不要贪便宜。”这句话一半对,也一半不对。我看大家都愿意贪便宜。我们想学易行道,对不对?所谓“易行道”,叫做“方便法门”,便宜的修行法门。我们贪便宜,看在哪里贪,你要在买菜小贩子手上贪便宜,这样就错了;你要在佛菩萨那里贪佛的功德,你就贪对了。这个不叫贪,以贪克制贪,这是正法贪、贪功德。

释迦牟尼佛也说了……释迦牟尼佛有一次看病人,有一个老比丘在那里呻吟:“我现在生病啊,苦恼啊!谁爱功德啊?谁爱功德谁来照顾我啊!”他有功德啊!

世尊听到了,世尊自己就亲自去了,说:“我爱功德,我来照顾你。”

你看,我们的佛多么的慈悲啊!哎呀,如果我们在座的出家师父,哪一天世尊突然来跟我们看病,哎呀!简直是喜出望外!

病人一听,“哎呀!世尊,你来给我看病啊!”就感动得不得了!说:“世尊哪!您不是功德圆满了吗?怎么还要贪功德呢?”

世尊说:“是啊!我已功德圆满,可是,我忆念我之所以成佛,是功德法身,功德是我的母亲,它成就了我,所以,我现在很忆念这一点,我还是很喜欢来做。”这是他的心愿。

也说到,菩萨对于功德,他的心像什么呢?“如海吞流,没有止足”,像大海:你看大海,长江的水、黄河的水,都往里边淌,大海从来没有说“我饱了,我肚子已经灌饱了,你们别来了”“你来来来,再来……”总是往下吞。菩萨爱乐功德,就像大海不拒细流一样,长江水、黄河水、大水、小水通通都要!

【折服我们的骄慢】 

这位提出问题之后,龙树菩萨就回答他,先是批评。怎么批评啊?龙树菩萨确实有智慧:“哎呀!你这样讲,是没有发大心,你是一个软弱者,你是一个胆小鬼、怯劣、你胆小、你下劣、你没有发大愿。为什么呢?因为佛讲了,你要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(就是无上正等正觉),要发心成佛、求佛果,应当在没有得到不退转地的这一段时间、这么长远的时间之内,应当怎样修行呢?应当是精进勇猛,不惜身命,如救头燃。连我的身体和寿命通通都不爱惜。”

像我们世尊就这样,释迦牟尼佛在因中修行的时候,为了求半句偈子(这也是个公案,你看求法多么得热忱啊!)──世尊听到有一首偈子,只听到前半,后一半没听到。这一半说什么呢?

诸行无常,

是生灭法。

“啊!好啊!这句话说得好啊!”搅动了他的心,越思惟越觉得法喜。就显示说:我们这个世间是无常的,是生灭的。内心的烦恼就平息了。但是,最后的结局没出来。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?他到处询问。

这时候,有一个夜叉(夜叉是专门吃人的,罗刹、夜叉),它说:“我知道这个偈子,不过有一点代价,我饿了,要吃人肉、吃人血。”

世尊说:“可以!你只要把这个偈子告诉我,我就奉献给你,你要有法给我就行,我这个臭皮囊,生生世世之间,都是造罪,杀、盗、淫、妄,被国王抓去叛死刑,或者自己冒险死掉了,都作的无用功,而且都是让我造罪造业。现在如果我能够奉献给你,得到一句法义的话,我就是死得其所了。我就是应该了,奉献了。”这么样的为法献身的精神。

罗刹说:“好啊!”达成协议了。底下两句出来了:

生灭灭已,

寂灭为乐。

世尊一听这一偈的时候,当下证入实相。“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”。然后,他就要舍身了。“哎!慢,慢!”罗刹、夜叉是个假的。菩萨化现。没有……

所以,这是说明什么呢?在修行佛法的过程当中,所谓的“不惜身命”——身体、寿命都不可惜。

“昼夜精进,如救头燃”:像头上着了火一样,我们这个头发……别的房间着火了,还不着急;头上都着火了,你不着急吗?──这么着急来修行。

然后又说到,一个人即使是修行自了汉、成为阿罗汉的话,他都要精进勇猛地修行,对不对?大家有没有看睡觉睡成阿罗汉的?“我就睡觉,睡成阿罗汉”?阿罗汉,往往大家看到的都是瘦骨嶙峋的,他讲修行,你看世尊,六年每天只吃一粒麻,山林树下打坐苦修。

我们现在有一本书,叫做《密勒日巴尊者传记》,密勒日巴修苦行。阿罗汉的苦行还超过这个,很难、很严格、很精进地修行,成了阿罗汉。

菩萨修行要跟阿罗汉相比,要比阿罗汉还要精进亿亿倍,所以说:“菩萨于此二乘人,亿倍应精进”。不是我们“哎呀!我在精进修行,我每天磕多少头、诵多少经”叫精进修行,那么一看,简直你是在玩,太懈怠了!没有叫精进了。所以,比较起来,是很难达到像阿罗汉,那菩萨就更不用说了。

佛在经典里说:

发愿求佛道,

所谓“发菩提心”要成佛,也打了一个比喻:

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。

你把一张桌子可能能举得起来,然后,力气大一点,一百斤的石头也能举得起来。可是,要发心成佛的艰难度,要比我们举起三千大千世界还要困难。因为我们发心成佛,是要承担一切众生的罪业。这些众生的业障压在我们的身上,我们都要承担它,所谓“为诸众生,荷负重担”,这是非常不容易的。

所以,龙树菩萨这样讲了之后,继续说:

是法甚难,久乃可得。

可是,你现在说了,如果有易行道,要能够快速达到不退转,你这不是退心吗?你这不是很下劣、胆小吗?对他进行呵斥。

不过,底下还是要给他道路,“我只有这样,怎么办呢?”龙树菩萨底下说:

汝若必欲闻此方便,今当说之。

“哎!当然了,如果你一定想知道,我就跟你讲。”

我们各位想不想知道?

“想知道。”

如果你一听,说:“哎呀!我想做个英雄汉,菩萨说我不是大丈夫,说我是胆小鬼,我还是去学难行道去!”那你就没有智慧了,那龙树菩萨就要落眼泪了。菩萨这么说一下,是要折服我们的骄慢。结果你更加骄慢了,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大丈夫了,那麻烦了!

那是让我们了解我们的根机。说:“你要修行难行道,是这么这么样的难,不容易哦!”龙树菩萨是过来人了,他是得到不退转的菩萨了,所以,他就知道很困难,连他自己最后都走向易行道。所以,他这个呵斥是假的,他是一种折服的方便,说:“你真想知道,我就告诉你!”

我们坐在这里,我很高兴看见大家没有从大门出去,说明大家还是愿意,想知道。下面,龙树菩萨就讲了。

【步行与乘船】 

这下面,首先,龙树菩萨说明:

佛法有无量门,

佛法有无量的法门。

如世间道,有难有易。

像世间的道路,有的困难,有的容易。

大家说是不是?我们在世间办事,对不对?有的难、有的易。什么叫难、什么叫易?所谓“会者不难,难者不会”,你有本事,就不难;你没有能力,就不容易。所以,难和易是相对于我们的能力,也就是说:我们要达到的目标,和我们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比较起来,你做不到就难;你做得到就容易。

我们很多父母对儿子不慈悲,老给他难行道,说:“儿啊!你爸爸是一个大脑不灵光的,所以,需要你扳本,你爸爸当年上学的时候,老是考鹅蛋,儿子你要考北京大学,这样给我争个光比较好!”儿子他也没有这个智慧、没有这个能力,怎么办?你要把这个难行道给他,他考不上啊!他要能考上,就是易行道了。考北大、考全国状元,不多啊!所以,要根据他的根机。

释迦牟尼佛讲的法门,都是根据我们的根机。龙树菩萨先把这个大致说起来:有难有易。

我们在世间做事往往很有智慧。我发现很多人,他一来学佛法,智慧都没有了,都跑掉了。比如在世间,这个事很难,他要千方百计地去找一个容易的。像我自己就这样,到春节的时候,要坐火车,哎呀,真的是一票难求啊!大家都要回家,春节了嘛!要买一张卧铺票,那可不容易!如果买不到,挤在那个地方,站上三十个小时、四十个小时,怎么站下来?这个时候怎么办?就要挖空心思,动尽主意,最好拜人、托人、找方便,找到谁?找到长春市火车站售票处主任,那好了!对他来讲就不难了,他如果愿意帮你的忙,就好了,他就很容易!他有这个能力解决问题。所以,难和易,你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,就感到难;找到合适的人,也就容易了。我们再往下看:

龙树菩萨把修行法门就作了两个比喻,他说世间道,比如说:陆道,在陆地上步行,用脚走路,我们要到远地方去──

陆道步行则苦。

这个就很辛苦了,“苦”就是苦恼、辛苦,很痛苦了,让大家用两腿从北方走到南方很苦。

水上乘船则乐。

如果我们坐在船上面,顺风顺水,我们虽然脚不用动一步,但是很快就可以到达目的地,是不是?这样就很安乐。“乐”是安乐、快乐、很舒适。

李白有一首诗,叫做《朝发白帝城》。可能有人学过吗?我也可能记得,也可能不记得了。在这里试试看。他说: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,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”(大家应该给我鼓个掌啊,我好不容易背出来了。本来以为背不出来了,哎呀,我自己给自己鼓励一下,背出来了。)我怎么背这一首诗呢?我就觉得这一首诗,很能说明“易行道”乘船的法门。

白帝城是在四川(我说的可能不一定准确),这个地点,但是总要说一个,应该是在四川。

“朝辞白帝彩云间”:我是在早晨阳光初起的时候,彩霞四射,哎呀!李白写的诗,李白很浪漫,这个人很有想像力。坐上一叶轻舟,从那里出发了,兴高采烈。

“千里江陵一日还”:从白帝城到达下游湖北江陵,这中间有千里的距离。我们现在讲“千里”,觉得也不长,坐火车也就是几个小时,不到十个小时;坐飞机一个小时都不到。可是,古代就不一样,古代讲“千里马”,就觉得最快的了,“千里马”;现在我们讲“千里车”,没有哪一个要……你如果卖一个车,说:“我这个车是'千里车’,每天跑一千里”──卖不出去,一天才跑一千里。在古代,交通工具不发达,千里的路程是很遥远的。不过,他因为选择坐船,所以说:“虽然是在千里之外的江陵,我一日之间就到达了。”

李白下面两句写得更巧妙:

“两岸猿声啼不住”:从白帝城到达江陵的路两边,三峡那一带,有很多猿猴在两岸,看见李白路过,猿猴在那里叫,啼鸣。李白就听到了,说:耳边的猿猴的啼鸣声还没有停止,“哎!我这个猿猴的声音还在耳边响着呢,哎!现在已经到了”“两岸猿声啼不住”

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“轻”代表轻快,没有任何的障碍,很轻松。这条小船已经经过了千山万水,一直下去。

我们念佛法门就是这样,我们不是“两岸猿声啼不住”──娑婆苦恼声还在那里苦恼着,“什么事……哎!”一眨眼,到极乐世界来了。还在那里“老婆啦,什么事、家里什么事……”只要我们念佛,这个轻舟,就是南无阿弥陀佛,顺着阿弥陀佛的誓愿,回归极乐大海。

善导祖师也有两句偈子,说明我们临终人往生很容易。他怎么讲(我都记得这两句,到临死都不能忘记;不过忘记也没有关系)?他说:

低头礼佛在此界,

举头已到弥陀国。

说临终的人,“哎呀!到时候了、临终了,我头往下低头拜佛,结果一抬头的时候,已经不在娑婆界了”,比那个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还快多少倍。于一念顷,即得往生十万亿佛土之外,“一念之顷,越十万亿佛土”,比你那个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快多了!所以,李白可能没有看到善导祖师这首偈子。

龙树菩萨就讲了这两个法门、两条道路、两个方法:一个是陆地步行,靠自己的脚板走路;一个是水上乘船。

所以,最早把我们净土法门比喻为乘船的法门,鼻祖就是龙树菩萨。所以,我们现在大家耳熟能详地经常说“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大愿船”,这个“乘船”的来历就从这里来。

步行得到一个结论:苦、很苦。如果步行的话,我看我们在座很多人都不够,包括我自己也不够,年纪大了,体力差了,眼睛花了,不认识道路啦,风雨雷雪的,路边还有盗贼出没的,然后资粮又不够,怎么能够到达遥远的地方呢?何况还给我们限时,“让你一个小时之内,立即快速出发,前往前面一千里的地方!”完了,去不了。

所以,陆地步行,它有种种的因缘的限制;那么,水上乘船──在龙树菩萨的时代,还没有飞机,如果有飞机,那就更加方便了。比喻就不讲水上乘船了,空中乘飞机更快!

【菩萨道有难有易】 

菩萨道亦如是:

前面是比喻,下面是说明,菩萨道像哪样呢?像世间道有难有易,有两种:──

一、或有勤行精进;

就是前面讲的:“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”,要比阿罗汉亿亿倍精进,要经过无量长时间的艰苦修行,要修行种种难行苦行,中间还会堕落。这个不容易,要“勤行精进”,这个是难行道。还有:

或有以信方便,

易行疾至(不退转地)阿惟越致者。

“以信方便”“信”是前方便。你第一个要相信。我们佛法当然讲信,可是净土门更加强调信心。所以,在《阿弥陀经》里面就讲:这个是“难信之法”“以信方便”,你没有信,就没有这个方便;能够相信有这么一个易行道,你能够信顺不疑,能够“疾至”,就是很快速地到达不退转地,很容易、很快速,叫“易行疾至”,不难,也不是很久、堕落,没有这些。

这个“以信方便”“易行疾至”的法门是哪一个法门呢?龙树菩萨在下面就说出来,它的核心就是阿弥陀佛的ben愿,所以,这就出来了。

像演员一样,前面讲了一大堆,都是序幕,主角还没有登场。现在登场了,谁是主角?阿弥陀佛。我们这个法门主角只有一个,其他都是配角,观世音菩萨都是配角,主角出来了——

阿弥陀佛ben愿如是:

阿弥陀佛ben愿是这样子的。哪样子呢?

若人念我,称名、自归,

即入必定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文字不长,我再念一遍:“若人念我,称名、自归,即入必定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阿弥陀佛的ben愿是这样子的:如果有人,“若”是如果,“如果有人念我”“念我”怎么念呢?口业就是称我的名号,“念我”“称名”。不是观想,也不是观像,也不是实相。就是“念我”、称名号。心中自归,心中归命──口中称名、心中归命。

“即入必定”:当下、立即进入必定。“必定”就是不退转。前面问“不退转”,底下讲“必定”,是一个词、一个含义,必定能成佛嘛!必定不堕落嘛!必定不退转。所以“即入必定”

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:能够成佛。

【龙树菩萨第十八愿(ben愿)释】 

龙树菩萨是以这一段文来解释《无量寿经》里边的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。所以,以这第十八愿作为“ben愿”,说阿弥陀佛ben愿就是这样,“阿弥陀佛ben愿如是”“如果有人称念我的名号”──

“ben愿”是这样讲的:

“设我得佛”:如果法藏菩萨要成佛。

“十方众生”:就是“若人”“你称念我的名号”,就是“念我”“称名”“怎么样称念我的名号?”

“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”:是没有怀疑心,是愿往生心,这叫“自归”(你口中称名、心中不归命,“到底能不能往生?万一不能去怎么办?”时刻准备着……怎么说呢?准备换法门,觉得不保险,内心没有归命,没有信心)。所以,“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”就是“自归”,内心要归命、归投、投诚。

“称名”就是后面讲的“乃至十念”

第十八愿的经文大家熟悉吗?可能少数人知道第十八愿的经文。第十八愿的愿文,我在这里把它诵一遍:

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

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,

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

你先记住前面七句就好了,后面还有两句等一会儿再说。

“如果我要成佛,十方一切所有众生”,我们今天在座的,没有一个遗漏在外,还有我们外边的莲友,他们在外面的树下听法,也没有一个遗漏在外──“十方众生”

“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”:就是归命,这叫做“信愿行”。我们净土宗讲的“信愿行”从哪里来?就从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而来。

“至心信乐”就是“信”,这个“信”是真信,不是假信。

“欲生我国”就是“愿”,就是“你要来往生我的净土,应当发愿,愿生我国”

“乃至十念”就是“行”

“像这样的众生,如果说不能往生的话,我不成佛!”这样的往生,不是等待多少年之后,等待你到临终快死的时候,是当下就给你保证的。所以,龙树菩萨解释的“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”,就解释为“即入必定”“你只要念佛、称名、自归,当下就往生决定了,当下就不退转了!”这个是龙树菩萨的解释。

龙树菩萨把这一段话写完之后,下面用偈语来表达他的心情,他说:“我也是那个怕难行道的。”他自己讲:

人能念是佛,

无量力功德,

即时入必定,

是故我常念。

如果有人能够念阿弥陀佛,念他的名号;他的名号具有无量的力量,叫“无量力功德”,有无量的神通道力和无量的智慧功德,当下,就说“即时入必定”“所以,我龙树就经常念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……”

大家要不要向龙树菩萨学习学习?

“要!”

好!大家念十句:

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

谢谢大家相续称念,不过我是讲念十句,可能有的人没记得。

我们也跟龙树菩萨一样,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,能够得“无量力功德,即时入必定”。大家如果也跟龙树菩萨的心一样,“称名自归”,你今天开始,就是必定不退转了,你必定可以往生了。

不是说我在这里……“哎呀!这个师父很慈悲啊!随便给我戴一个帽子,说我必定往生”,高兴坏了,回去“哎!很好……”好是好,你这个帽子戴稳当!回去结果有人说:“你不能!哎!我看你的长相,不像必定能往生,帽子拿来我戴!”结果你一看,乖乖地投降,“帽子给你……”那麻烦了!

龙树菩萨说的,我们如果专修念佛,“自归”“即入必定”。这也是阿弥陀佛ben愿所赌誓的。下面会来解释,让大家心中很安然、稳定。

“难易二道判”的启示】 

龙树菩萨这一段文说起来,它有几点对我们的启发:

第一个叫做“难易分判”,舍难取易。除了阿弥陀佛ben愿之外──“阿弥陀佛ben愿如是”嘛!阿弥陀佛的ben愿就是乘船的法门,是易行道的法门,你“即入必定”,不要经过堕落,你不要修行其它的种种难行苦行,很容易、很简单,所以是易行道。除此之外,其它的法门就属于难行道。

龙树菩萨所给我们的启发和指导应当是:舍难取易。所以,他自己说了:“我常念,你们也要常念。”自利利他都用这一个法门。那我们就应当选择净土门。这是第一点的启发。

第二点,“苦乐分判”。这一点对我们更恳切了,因为“难易分判”可能有人很傲慢,说:“我就是要喜欢难的。”当然,这一点,我觉得如果有人这么讲,可能是口是心非。怎么这么讲呢?如果这么讲的话,你不应当出门坐车,你就喜欢难行道,你干嘛坐车呢?你到哪里去,你就走路。走路比较难,搭车比较容易;然后,儿子在美国上学,你也不要打长途电话,你喜欢难行道的话,讲什么话给他听,你就扯着嗓子喊:“啊!我儿啊……”在美国,太平洋对岸西雅图,你使劲喊,他能听到吗?──你要用电话,也是易行道;你回家上楼,二十层的楼,也不要坐电梯,就是喜欢跑步……可是,我们现在生活当中都是在取便宜、得科技的好处,都是在走易行道。所以,在现在这个时代,我们都蒙受了科技的利益;我们在佛法修行当中,就要蒙受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和利益──在佛法修行的道路上,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就好像是科学家一样,发明了很多巧妙的方法度我们,那你不用不是白不用嘛!对不对?应当来使用,善巧利用。

所以,第二叫“苦乐分判”,一个是苦的法门,一个是乐的法门。

这点很重要!因为我们学佛法,大家一讲到修行,都觉得是很难的事情。“佛法修行嘛!当然难了!”可是,龙树菩萨说:菩萨道不光是有难行道,还有易行道。

“你易行道,偷懒,你这么容易、这么便宜,你没有难行苦行,你不是菩萨道……”这个不符合龙树菩萨的分判。如果是以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,它是易行道,但是也是菩萨道,它不是苦行的法门,是乐行的法门,所谓“水上乘船则乐”

如果你修行净土法门,你感到很苦恼,说明你没有得到净土法门的法味,你没有找到它的诀窍。你修净土法门感到很难、很苦,感到“我往生无望”,那就跟龙树菩萨的分判矛盾。龙树菩萨说是“即入必定”,是“水上乘船”,是容易、是安乐。所以,我们说过了,学法是来对照我们的行持。

第二就是“苦乐分判”,舍苦行,要取乐行。当然,如果你愿意苦恼──没有哪个愿意苦恼的。我们之所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就是因为极乐世界“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”,我们愿意离苦得乐,佛大欢喜。所以,舍苦行、取乐行。

第三可以叫做“步和船的分判”,步行的法门和船行的法门。步行是靠自己走路了,应当舍掉步行,乘船而行──步行是靠自己,乘船是靠船的力量。

我们念佛就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,不是靠我们自己修行的力量。如果念佛了,还要靠自己修行的力量,说明我们心中不懂得念佛法门,没有“通身放下、彻底靠倒”。这个是法门的分判、界限不一样。

点击有大图1920x1080

你要坐船、坐车到目的地去,你就老老实实坐在车上。结果坐在火车上来回跑,“咣咣咣”跑到车头,“咣咣咣”跑到车尾,“干什么?”“跑快一点!”能够更快一点吗?一样到达嘛!你就老老实实、稳稳当当坐在那个地方。

我们念佛也是一样,你“通身放下、彻底靠倒”,老老实实地念,拿个念珠,“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阿弥陀佛……”不要自己在那里提,提得很高、提得很累,提得还出毛病。

有人讲:“师父啊!我怎么念佛浑身发烫啊,头皮发麻啊?”你是不善用心。

根据我们的根机,你就稳稳当当地念,“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阿弥陀佛……”人家一天念五万,你念不到,不要赶。“他念五万,我想向他学”,嘴巴皮念破了。你能念三万就念三万。他念得快:“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……”你也念得快,结果你舌头又不灵──你也不要那么快,根据你的状况就可以了;他能盘腿,你又要羡慕──这个都不用羡慕,这个是形式,内容一致就好了。你能盘就盘,不能盘就腿放着,怎么舒服、怎么自在、怎么轻松,怎么念佛,就要让你心情完全放松。

就像我们坐船一样,你坐船……对不对?坐姿各随你的方便,有的人喜欢架二郎腿,轻松一点;有的人喜欢端身正坐;有的喜欢盘腿端坐;有的刚好大腿这边长了一个疮,他只好侧着坐。那你看他侧着坐,你也侧着坐──他不一样嘛!

所以,我们念佛也一样。不要去看人家,我们根据我们的根机,我们只要用心、尽到我们的力量,归投弥陀的誓愿,往生是靠阿弥陀佛的誓愿摄受,不是靠我们自己在那里瞎用功。就像坐船一样,你就稳稳当当坐在上面,这样就好,这样佛就欢喜,这样契合我们的根机。

当然,你不要说:你本来有时间,一天可以念三万声的,你原来也是念三万声的,现在听说,“啊,各随根机嘛!我就念上三千声。”一下降了十倍。你这就偷懒了嘛!你有那个条件就可以多念。

第四,叫“一多分判”“一”“多”。我们净土法门是唯一的法门,所谓“一佛、一法、一净土”

“一佛”:阿弥陀佛一尊佛;

“一法”:专念弥陀名号一个法门;

“一净土”:将来往生阿弥陀佛报土。统一的,没有多余、唯一的。

所以说:“阿弥陀佛ben愿如是,若人念我(不是念其他,念我),称名、自归,即入必定。”

如果修行其它法门要“行诸难行”

所以,有人讲:“你就是修一个法门,怎么能够成佛?”但是,是看你学什么法门。如果你要修难行道,你就要“行诸难行”,那不是一个法门、两个法门,种种的都要修学。

第五点,叫“久即分判”。如果修行难行道是无量长的时间,生生世世、很久;如果修行阿弥陀佛ben愿念佛法门很快,当生成就。说“当生成就”已经慢了,当下成就!所谓“即入必定”嘛!“即时入必定”。这叫“久即分判”

第六点,叫“胜劣分判”。舍劣行、取胜行。如果从根机比较,我们学净土法门的根机,好像比不过学圣道法门的根机。为什么呢?他是发大心的,是大丈夫、有智慧、勇猛的人。我们被龙树菩萨呵斥为是胆小鬼,怯弱、下劣,所以,根机不如他;根机不如他,应该想一点办法!想什么办法?法门能超胜就好了。

就像走路一样,他是一个马拉松冠军根机很好;你是一个老弱病残的,你怎么跟他跑步啊?“哎!我跑步跑不过你,我找窍门、我坐车。你走路,我坐车。我坐在火车上,你是马拉松冠军,我也不羡慕你,你还要羡慕我。”

所以,我们根机比不过圣道修行的勇猛根机,我们选择一个殊胜的法门、适合我们的法门。就是:“若人念是佛,无量力功德”。佛力的法门和自力的法门不能相提并论。他具有无量力、无量神力、无量智慧力,有无量的功德,所谓“无量力功德”,这就殊胜。其它法门,“是靠我自己慢慢修,要断尽烦恼,对我来讲,这个法门就不殊胜了”。我们舍掉不适合我们根机的、难行的法门,而选择适合我们根机的易行、殊胜的法门──“无量力功德”的法门。

好!大家请合掌。

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南无阿弥陀佛!

好!谢谢大家!

(发布者:无量光 欢迎投稿,责编:无量光,网站: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:佛教论坛)
佛要救你相关文章: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